科幻小说:罢工


凌晨,还在睡梦中的于海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他不满地,用还带着睡意的,含混不清的话问道:“什么事?”门外面传来他的助手李心焦急的声音:“罢工了!”于海大吃一惊,因为在他创业的几年中,仅管设想过、遇到过许许多多企业发展的困难,唯独没有想过会遇到这种情况。

  他一手创建了新农业实验农场,他是董事长,还兼任着总经理。在企业初步成功之后,他不惜巨资,超前研究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事实证明他的思路是正确的。现在,新实验农场已经实现全程工厂化程式生产,通过分子合成、基因组建、自动模拟和生物工程,并且配备了能满足各流程技术需要的专职工人。在完全摆脱自然条件制约中,大批量生产着优质、绿色、保健的多种农产品,在市场上所向披靡,供不应求。无人能和他竞争。但是场内除了少数管理人员外,所有“工人”不是他买的,就是按他要求定制的。虽然看上去是人的模样,但其内部程序是设定的,只能固定在特定岗位工作,没有思想。“他们”也会罢工?真是闻所未闻。

  于海半信半疑,在穿衣服时,一边思考着可能性,一边考虑对策。

  果然,车间里只有管理人员,生产线都停着。李心接着把于海领到了仓库。嗨,蛮象样的,门口居然还有岗哨!岗哨手持铁棒把于海和后面跟着的一群人挡在了大门外。还没有等于海开口,仓库里就走出一位相貌端正的“白领”来。于海一看,原来是场内网络主管。“他娘的!是你领的头。”于海在心里骂着,却笑嘻嘻的迎了上去:“你是他们的头?”

  “不是,我的责任只是将大家的要求告诉你,再将你的答复告诉他们。”
不敢承认,说明他的脑中还有他的地位,于海想。能不能将他拉过来呢?于海感觉这个主意不错。于是用委曲的口气说:“我待你不薄,你为什么和他们一起对付我?”
“于董,你让我担任主管,主要是我有能力担当此职,并不是你的刻意抬举我。虽然在生活上是得到了良好的待遇,但是我觉得仍然不象做人。”

  “你有独自的宿舍和办公室,有娱乐设施,还差什么?”

  “譬如要允许我外出和谈恋爱!”

  一听这话从网络主管的口中一本正经的说出来,于海忍不住要笑。真想讽刺他‘你有能耐就去谈好了。可是现在不是时候,他忍住了。还训斥跟在后面正在偷笑的部下。“笑什么!”

  “如果我同意你的要求,你会不会站到我这边来?”于海装作诚恳地说。

  “NO!现在不行了。既然大家信任我,要我代表大家和你谈判,我就要为大家办好事。”

  “那好。”于海只好放弃拉他的打算,“你们有什么要求?”

  这时,一阵乱哄哄的声音蜂涌而来,打断了谈判。于海不高兴的回头一看,更不高兴了:不知是谁泄露的消息,来了这么多的记者。看来罢工的事不能‘私了’了。他想不通,农场离开城里有几十公里路,记者怎么来得这么快,难道知道罢工的消息比他还早?

  但是怀疑归怀疑,记者还是得罪不得的。他只得放出笑脸转身来招呼,邀请大家到会议室采访。一边示意部下在网络主管和记者之间筑起人墙。又想要通知农场传达室关闭大门,禁止出入。话未出口,看见李心尴尬的表情,忽然想起那些人也在罢工的行列中,只得作罢。

  不过网络主管可没有这么听话,他看到了扩大影响的机会。“记者们,请等一等。我有话说!”他喊道。正转身准备走向会议室的记者们闻声,一齐回过身来涌向网络主管,拍照、提问,一阵忙碌。反而把于海晾在一边。稍停,网络主管示意记者们静下来,说道,“大家都知道我们农场是超前蔬菜、食品的生产基地,产品在市里以及附近地区很受欢迎。但是作为生产者却从未得到过人的待遇。除了我,其余的工人都是上班到车间工作,下班了全都赶进仓库,许多人二十四小时上班,没有休息,没有个人时间,没有文娱生活,更没有人倾听我们的需要和要求。我们忍无可忍,感到不走极端道路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因此不得已才出此罢工下策,里面的苦衷请各位谅解。现在乘记者们在的机会,我们公布我们的要求,如能实现,当即复工。

  第一,   实行国家规定的每周四天、二十四小时工作制。享受法定假日。

  第二,   建立工人宿舍,改善医疗条件。

  第三,   聘请专职律师。

  下面请大家实地参观我们的生活场所。”说完,网络主管工工整整的向大家一鞠躬后便打出一个‘请’的姿势,领先进入了仓库。李心询问地看看于海,请示要不要阻拦记者进入。只见于海一脸茫然,机械地挥了挥手,便顾自走了。李心也不再阻拦,跟在记者后面也进入了仓库。

  仓库,高高的窗子,水泥地,里面连条凳子也没有,高矮胖瘦的工人们整齐的靠墙席地而坐。旁边就是工具和备件。记者们看得直摇头。现在还有这样的工人宿舍!恐怕全世界绝无仅有。

  第二天,所有的媒体都在显著地位报道了这个消息。震动了市民,电话被抗议、责备打爆了。还有人发起了抵制农场产品的运动。有人来农场慰问工人。农场的信誉一落千丈。

  如此紧要关头,于海却犯傻了。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谁都不见,包括自己农场的律师。他迷茫在‘人’字中无所适从。

  他这个农场虽然产品是正宗的,但技术是绝密的。他的农产品绝大多数是按各种食品的微观结构直接合成的,滋味、营养与天然产品相同,而且质地纯净超过天然产品,没有病虫,更没有农药、化肥残留。可以按实际需要,全年批量生产,不受季节限制。有效地解决日益减少的土地与日益增长的人口之间的严重矛盾。然而,此项技术虽然已经证明是安全可靠的,但还处于试点阶段,为防止技术泄密,也为了避免引起群众不必要的恐慌,外面设置少量农田掩人耳目。因为特殊的生产,需要特殊的工人。有关科研机构专门研制各种人形机器人供生产流水线使用。这种内情只有政府要员和有关科研单位知道,也从未对外报道过。因此外界谁也不知道这些工人是机器人,见到工人如此生活,难怪引起轩然大波。使于海一时陷入如何看待‘人’的陷阱中,陷入无计解脱众矢之的的苦境中。

  他找政府求援。当地政府领导对这种尚无法律依据的事件,需要慎重研究,一时无策。律师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助他。然而,生计却在绝望中诞生。要知道既然是绝密技术,当然笼罩在公安部门的视线之内。在全社会热闹的声讨声中,看上去悄无信息的公安部门却正在分析起因,而且早已嗅到了敌情,把他从万般无奈中解救了出来。

  侦探以某报记者身份约见于海密谈。在一般的情况了解后,问起他的工人为何不是从正常渠道招工的?对公安部门,于海如实介绍了工人来源,也反映了他的苦衷。谈话接着转到这代机器人的技术含量。当听到每个机器人都只有特定岗位的技能时。侦探惊奇地问:“那他们有罢工的程序吗?”

  “他们虽然能自己料理生活,互相简单的交流,肯定不会安装有关反抗的程序。”

  “那么他们现在怎么会罢工呢?”

  这一点于海也刚想到。但他想不出原因。还是侦探脑子转得快,“是不是有人给他们输入了这种程序?”

  “不大可能,他们每天只从仓库到车间之间活动,并不与外人接触。”

  “网络主管怎么样?”侦探转移了话题。

  “他是个全能机器人,有思想。”于海回答,“他通过场内自有网络指挥,调度机器人生产。还汇总各种产品的生产、销售实绩,以便我修正生产计划。前天还说要谈恋爱呢?”

  话一出口,于海突然醒豁:他是无性机器人,怎么会有恋爱程序?难道是他也出了问题?怪不得罢工由他领头!

  好在农场有遥控检测机器人的设备。于海以谈判为名,约主管到仓库外面小屋中见面,偷偷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让于海大吃一惊。网络主管的程序不仅已经经过修改,连指挥者也已经不是于海,而是一个XX的人。怪不得他不听于海的话。想恢复原程序被拒绝。

  公安部门也紧张起来。这个情况意味着合成食物的技术也可能已经泄密!决定实施欲擒故纵之计,一面由政府出面宣布全部同意罢工工人的条件,要求工人立即恢复生产。另一面宣布对董事长于海以虐待工人罪名起诉。农场暂时由董事会临时派人代理。暗中,公安部门全方位监控网络主管和信息流动;全面排查涉嫌单位。一张网悄悄的撒了开来,

  复工后,网络主管的行为并无反常。生产也正常。罪犯不上当。

  公安部门决定传唤网络主管寻找线索。但是谈话被主管自有系统拒绝,无法与沉默对话。公安部门只好先放他回去,再想对策。然而,当晚就出事,发现网络主管‘死’在自己宿舍内,其内部系统主要机件遭受严重损毁,显然是他杀。检查残存机件,存储信息已全部消失。罪犯没有留下任何罪证。却意外地找到一只主管从未配备过的手机,可惜手机内存信息也已经消除,无法恢复。
线索断了。却说明了网络主管只是参与犯罪,并不是主犯。而且显然主犯已经知道了公安部门的意图,先下了手,毁灭证据,杀人灭口。

  排查有了嫌疑对象。有一家也是生产农业产品的企业,原来已在破产边缘,近来却销售急速攀升。公安部门抽检了他们的产品,与实验农场的十分相似,怀疑偷取了实验农场的技术。但也可能是巧合。还不能因此断定案件就是他们干的。

  然而,即使是这家企业谋求偷取技术,也一定要有内应。因此,公安部门在全面调查那家农业企业的同时,逐个调查实验农场的职工。发现经理助理李心的怪现象:出身于黑客,却应聘公司文职职位。来公司以后又装作对网络技术水平一般。难道他是特洛伊木马?询问场内其他职工都不知道他是高手,但对他的印象很好:还是单身,努力工作,待人和善。住在场内,不大出门。只有于海派他,才单独出去。

  公安部门秘密调看李心银行帐户,不见他的帐户有大笔资金进出。存款符合他的经济收入。调看监控录象,他也没有可疑活动之处。到是在场内活动区录象中意外发现有一个陌生人经常和网络主管见面,职工都不认识他。而且奇怪的是,为何这个陌生人不是场内职工,却能常在场内出现,大门录象又没有他的出入记录?他是谁?

  公安部门使用先进的眼神识别器,对录象中的陌生人眼睛进行扫描,于海看后发现酷似一个人,好象是李心。将扫描结果和场内档案一对照,果然是李心。陌生人是李心改装的!要知道作为经理助理的他,在场内和网络主管见面是很正常的事。既然他要煞费苦心的装扮,当然是不想让别人认出来。看来李心才是犯罪嫌疑人。侦探分析:他先偷偷的改变了网络主管的内设程序,又通过主管给机器工人输入了罢工指令。制造罢工的目的应该是制造混乱,转移视线,以便乘机偷取机密资料。看来对记者的消息也是他故意泄露的,目的是增加社会压力。网络主管当然也是他‘杀’的。于海听得心惊肉跳,炸弹就在身边!

  立即监控李心!那知命令才下,还没有布控好,就有人来报告:李心自杀!

  罪犯怎么老是快一步行动?尸检表明,他是心脏病突发身亡。但公安部门怀疑。对尸体进一步解剖发现,他的心脏中埋着致命电器,可以通过遥控控制发作时间。又是他杀!
公安部门决定全面调查李心,发掘线索。很快发现,他是某省人,原名叫曾经新。中学时因为打群架,曾被公安机关拘留过。出来后,为了表示从头开始,他改名李心。那次群架还给他留下了一个永久的记号:打落了两颗门牙。后来又去种了人造牙。并且找到了牙医和病历。他的一个亲戚原是某省的,副省长,后来退出从商,正是被怀疑那家农场的董事长。

  目标逐渐浮出水面。但缺乏证据。这时,法医处传来了新消息。已死的李心牙齿全是真的。死的不是李心,那是谁呢?公安部门动用一切先进手段,重新全面检查尸体。结果确定这是个李心的克隆人。克隆人只能克隆出真身,却克隆不出后天牙齿的变化。是个替身!那么,真的李心还在,可能是真凶。找到李心成了破案关键。

  李心还没有找到。于海的办公室发生了盗窃案,保险箱被撬。很明显,窃贼是来偷窃生产流程的关键资料的。因为生产的最关键绝密资料是于海亲自保管的,不传第二人。因此上次通过网络主管传输出去的资料是不完整的,生产不出完全的产品。幸亏公安部门早已秘密转移了绝密资料,窃贼无法得逞。从痕迹分析,窃贼真是李心。

  李心在附近,也可能又是改装在场内。看来偷不到核心资料他是不会离开农场的。
公安部门决定将计就计,投其所好。

  侦探假扮的于海出场了,随带着资料。住在警察看守的房间里,进出都有警察跟着,象真的一样。唯一的‘疏忽’是后面的窗户没有专人看守,而且那面正对着农田。

  无月夜。夜深了。车间忽然起火。警报响起,从睡梦中惊醒的职工一齐冲向火海。于海和警察也匆匆赶去,连门也忘记关上。

  一个人影出现在窗户旁。迅速地撬开了窗。不一会,他拿到了资料,四顾无人,急急离去。此时人们却还在火海边奋战,救火车才刚刚从城里开到。

  人影冲出大门。在不远处,他坐上了等着的汽车,飞驰而去。
汽车开进了另一个农场。那个任董事长的亲戚已在办公室等候。正当他们高兴地打开资料的时候,四周忽然出现了许多警察。

  此时的李心还是实验农场生活部经理模样。原来,他发觉已经受到怀疑后,赶紧用事先准备好的克隆人顶替自己,同时,他杀害了生活部主管,化装后冒名顶替,继续留在农场,等待时机。这晚他发现火灾,觉得机会来临,终于于举得逞,十分得意。谁知正中圈套:那火是公安部门的引蛇出洞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