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牡丹江农委信息员孙仁昌讯 温春镇东河村距市区约15公里,是温春镇最偏远的小村,这里人多地少,人均3亩多地,要想在土地上做好农业大文章着实挺难。然而,今年59岁的刘忠国全家仅9亩多薄地,凭借辛辛苦苦的结构调整,全年收入7000多元,这让刘忠国感到很欣慰。
东河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是个经济比较闭塞的村,调整结构委实不易。刘忠国每年都以种大田为主,也尝试过种蔬菜赚钱,由于离城市较远,销售周期也长,一年下来所剩无几。
这两年,刘忠国在种植经济作物上下了一番心思,在仅有的9亩地上做文章。今年,他以每公斤240元的高价购买一种叫“谢花面”的小倭瓜籽,种了一亩地。当年长出的小倭瓜色泽紫红、个头匀称,市场看好,客商主动上门来收购。通过实践,刘忠国摸索出了小倭瓜的生长习性,这种作物在岗地、沙土地、洼地都不行,最好是在平坦地块种植。今年,刘忠国选择了相对好一点的地块种了两亩小倭瓜,秋后红里透紫的小倭瓜成熟了,刘忠国高兴极了,每亩收获1500公斤。刘忠国以每公斤6角钱的价格全部卖了出去,收入1800元。 今年,刘忠国又拿出一亩地种豌豆,这种作物棵矮,却结得多,4月初种植,6月末收1000公斤,每公斤卖了4角钱,收入800元。收了豌豆,刘忠国又利用这一亩地种了早熟大豆,收了110公斤,收入200多元。刘忠国这一亩地共收入1000多元钱。
剩下的6亩多好地,刘忠国全种上了玉米和大豆,收入4000多元。另外刘忠国还外包了3亩地水稻,又打出了700多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