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的中国农业发展趋向


朱丕荣
 

  加入世贸组织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开展经济外交的战略需要。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之一,今年国际贸易排名已跃居全球第6位。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以最惠国待遇可以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开展不同形式的经济贸易合作,并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贸易竞争的规则。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农产品贸易出口国。1995—1997年中国农产品年出口额140多亿美元,2000年157亿美元,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6.3%。农产品进口额1999年为82亿美元,2000年为112亿美元。2000年顺差(净出口)45亿美元。出口以园艺、经济作物和畜渔产品为主,进口以粮食(小麦)大豆、油子、植物油、食糖为主。

  加入世贸组织,中国要承诺降低关税、市场准入,减少贸易壁垒、贸易自由化等义务。开放农产品市场必将经受价格、质量与农业整体素质竞争的挑战。中国农村市场经济基础薄弱,资本、信息、加工、运输储藏等能力较差,不可避免会给农业带来不利影响。一些粮棉油产品和其主产区将受到进口的冲击,对销售、劳动就业、粮食安全都有一定威胁。必须做好思想、措施对策等各项准备,趋利避害,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要根据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求,利用国内外资源,扬长避短,参与国际分工竞争合作,调整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要充分考虑中国人多、劳力过剩、水土资源紧缺的特点,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以求有利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整体利益。中国水果、蔬菜、花卉、水产品、畜产品、食用菌等农产品属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有较强的出口竞争优势。粮食(小麦)大豆、棉花、植物油、奶、羊毛、木材、食糖等,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进口冲击压力大。茶、蚕丝、中药材等传统产品面临激烈竞争。总的要争取多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发挥农村劳力多的优势。适当进口土地密集型的产品(粮、豆等),用以补充水土资源紧缺的劣势。要以市场定项目,项目定基地,基地选农户,培育布局合理的特色产业带,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发展,打破小而全的局面,扩大商品交换,提高经济效益。为立足于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力求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还要有足够储备和调剂力量,以免在国际市场供需失调时受到冲击,解除后顾之忧。

  要发挥不同地区农业特点与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挖掘开发潜力。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很好利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市场和交通便利等优势,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积极发展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及其他适宜出口的畜、渔、特产品。在中部和东北部粮食主产区,要建成商品粮可靠基地,并以粮食为原料,大力发展养殖业和食品工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西部山区和长江、黄河中上游与水土流失地区要因地制宜,采用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农业生态建设,发展林果、养殖业和药材等生产。国家将重点建设黄淮海小麦产业带、东北与内蒙古东部的玉米大豆产业带、新疆棉花产业带、中原地区牛羊肉产业带、“三北”奶业产业带、长江流域油菜和柑橘产业带、陕西和渤海湾地区苹果产业带、华南热带作物产业带、沿海及重要江河湖海地区的水产品产业带。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是品质优良、多样化、耐储存、口味好,而且要讲究营养、卫生、安全、保健。因此要不断改进、更新或引进优良新品种,同时强化产品商品化、指标化、品牌化,要从生产、加工、检验、分级、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上都作出努力。要大力提倡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以利销售和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和维护良好声誉。对于入境进口的农产品和种子、种苗、农药、饲料、农用化学品等同样要进行严格检疫、检验、监测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食品卫生与人民健康。

  按照国际农业谈判协议,要执行减少对农产品价格干预,削减政府补贴,开放国内市场,但是可以利用绿箱政策,即允许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普通投资补贴和对低收入或资源匮乏的生产者提供农业投入补贴。包括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金融保险、粮食安全储备及救灾等。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资金、物质、技术、智力和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并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业效益低,主要是农产品产后部分即保管、储藏加工、分级、包装、保鲜保质、运输销售等方面滞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3:1以上,中国仅为0.6:1。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食品,占消费量的90%,中国仅占25%,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占80%以上,中国只占45%。要努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要适应市场经济商品生产发展需求,必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利提升生产规模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多年来实践,各地通过销售、经纪人、中介组织、订单农业、基地产业化和合作组织等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推广优良品种新技术,进入加工、批发市场、金融保险等领域,促进规模化经营。如专业户、种养大户、专业生产基地,形成特色和良好信誉,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吸引更多客户订货和批量购置。推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建立生产基地,形成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布局与组织体系。组织合作社,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会等,建立了以民主、平等、公开的运行机制,组织协调经营,谋取共同利益,促进商品生产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业与乡镇企业利用外资,兴办农业企业,扩展边境贸易,境外农业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但是农业利用外资的总额还不大,约占整个外资总额的2%左右。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规模小,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随着国际交往不断增多,农业对外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潜力很大。如浙江省,现有2万~3万家乡镇企业从事出口生产,有100多万人在海外从事经商活动,有5万多人活跃在边境贸易。国家、地方和民间要积极加大力度,扬长避短,主动走向国际市场,外贸、外经、外资一齐上,资金、技术、劳务相结合,开创对外发展新局面。合作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独资、合资、合作生产、合作经营、补偿贸易、易货贸易、劳务输出、生产型或非生产型,向股份互相占有、技术互相转让、市场分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方面迈进,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要使国内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需要改革行政体制。吸收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验,建立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的机制,改变农业生产与加工、贸易分割的管理体制。农业部门要管加工、贸易,要抓调查研究产业政策、市场信息、科技服务、依法治农、宏观调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整体素质与国际竞争能力。外贸部门要打破国有企业垄断局面,允许私营、民间企业进行公平合理的竞争,国家要为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服务。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国际贸易的研究,掌握各国的政策法规与动向,以及国际市场信息,做到知己知彼,以利对外交往。人才是以质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有计划地通过各种培训和院校教育体系或出国进修,培养一批懂外语和有专业知识的农业外贸外经人才,提高农业对外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