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颂豪院士:生命不息 创新不止


  “用科学减轻人们生存的苦难,用心血成就祖国的前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颂豪

    采访刘颂豪院士,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因为你至少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两点宝贵的品格:对祖国的信念,对科学的态度。

    有两句话使人念念不忘:“用科学减轻人们生存的苦难,用心血成就祖国的前程”;“创新是科学家唯一的使命”。一个信念,一个态度,诠释了刘颂豪院士一生的追求。

    刘颂豪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光学家、激光专家,首批博士生导师,在光学、激光及其应用研究的前沿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在5月科技活动周和6月科技活动月里,采访刘颂豪院士是一件难事,因为他太忙了。聘请刘颂豪院士做学术讲座的报告,一个接着一个,使他应接不暇。而且,在广东省第10个科技活动月里,他为青少年编著的科普书籍,也处在出版的收尾阶段,工作的忙累可想而知。

    科学是强国武器

    年逾古稀的刘颂豪院士,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他说,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有祖国。科学使人类进步,使社会发展,科学也能使国富民强。历史一次次证明,落后了“就要挨打”的道理,所以,科学是强国救国的有力武器。

    刘颂豪院士向记者讲述了他小时候的亲身经历。1937年,广州沦陷时期,一次他随祖父回乡过“卡子”的时候,见到日本鬼子粗暴地对中国人搜身,强迫他们鞠躬的情景,少年的他,就立下宏愿:“奋发向上,献身科学,为祖国的富强,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从此,“用科学减轻人们生存的苦难,用心血成就祖国的前程”成为刘颂豪院士维系一生的信念。这个信念使他迈进了科学的门槛,在神秘莫测、妙趣横生的光学世界里,他不知疲倦地进行科学研究,使其应用,为我国国防、医学、农业、通信等领域做出了贡献。

    创新是科学家唯一使命

    什么是科学?刘颂豪院士认为,科学就是发现,就是敢于否定过去学说的勇气。创新是科学家唯一的使命。

    抱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刘颂豪院士不断向自己挑战。50年代,他重点研究光学领域,攻克的难关是光学玻璃,发明了稀土光学玻璃新品种,摆脱了依赖进口的局面。

    60至70年代,他研究激光领域,重点是研究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关系,对激光武器研究提供了重要参数和宝贵资料,并提出了重要发展方向,受到国防部高度重视。

    80至90年代,他重点研究激光和交叉学科领域的关系,将激光光谱技术用于生物学和医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激光生命科学实验室,将激光技术用于农业和通信。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光学领域的重视,科研环境的改变,刘颂豪院士的工作又有了新突破。他组织建立了具有较高水平和实力的光学产学研究基地,并建立了四个设备先进、学科前沿的实验室。例如,激光生命科学实验室,把物理、激光、生物、医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技术和研究手段结合在一起,合力从事边缘科学的创新研究,1991年它成为省重点实验室,同年,经国家批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光生物学为主攻方向的博士后流动站。它们对整个华南地区的光学研究和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目前,刘颂豪院士作为广东“光谷”专家组主要成员参与“光谷”的建设,为广东“光谷”的筹建做了大量的工作。

    科学要从青少年抓起

    在“科技活动周”期间,广州市东山区邀请两位科学家与中小学生面对面交谈。在这次活动里,刘颂豪用多媒体的形式给孩子们讲述了光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学生们“着迷”了,问了他许多有关问题。

    这件事对刘颂豪触动很大,他觉得他要讲述的东西太多了,孩子们需要掌握和了解的知识太多了。他决定出版科普书籍,开启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梦想。他的建议得到了广东省、市科协的大力支持,在十几位教授、专家的支持下,他们利用20多天的时间,完成了《21世纪科普知识100例》书籍。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当前最新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应用,让中小学生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树立远大志向,成为科教兴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刘颂豪院士告诉记者,该书的内容,凸显了我国“十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相关产业,有最新科技、前沿科学和热点问题。他指着目录中“光子中医学”题目说:“这个领域的研究我花了20多年的时间,同样题目的论文有5000多字,但在这本书里,只有300字。孩子们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就可以了。”

    刘颂豪认为,科学要从小抓起,这与艺术、体育很相似。要为青少年创造学习的条件,比如,书籍、展览、各种科技活动、比赛等。青年兴、国家兴;青年强,国家强。

    刘颂豪院士献身科学事业50年了,但他仍不断追寻着,探索着……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今年06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