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为期3天的国际有机废弃物循环与利用学术讨论会在杭州闭幕。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农村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问题,来自10个国家的100多名专家进行了讨论。记者从会上获悉,科学家在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技术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蚯蚓、细菌成城市“环保大使”
50至100条蚯蚓,就能将三口之家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全部“消灭”掉,蚯蚓粪还可用作花肥;有一个菌种,可以分解约40%的有机垃圾。蚯蚓、细菌,作为处理城市垃圾的“环保大使”,正在成为科学家的“新宠”。
建设部《今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今年我国全年清运生活垃圾粪便1.8亿吨,但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8%。以亿吨计的生活垃圾,正成为中国600多座城市面临的巨大隐患。寻找有效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是科学家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罗安程教授告诉记者,垃圾填埋、焚烧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但这两种方法不仅消耗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随着垃圾生物处理技术的逐步成熟,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找到了一种更环保、更有效的解决方法——把蚯蚓的消化道变成天然的有机垃圾处理厂。
目前,科学家已经发明出蚯蚓生物反应器,让蚯蚓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将垃圾变成绿色环保的有机肥料。我国第一台蚯蚓生物反应器是由中国农业大学的孙振钧教授研制出来的。在这个长20米、宽2.5米的反应器里,密密麻麻的蚯蚓在奶牛粪便中来回蠕动,每天可处理有机废弃物6吨,产生生物有机肥4至5吨。
据介绍,用蚯蚓处理城市垃圾的方法在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极为盛行。2000年悉尼奥运会奥运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就是靠160万条蚯蚓来完成的。目前,科研人员已经研制出多种蚯蚓生物反应器,有适合于家庭使用的,也有适合于社区、动物养殖厂和垃圾处理场使用的。看来,小小的蚯蚓还有望“进军”今年北京奥运会。如能成功将蚯蚓引入北京奥运村,大量生活垃圾足不出户就能被“消化”掉90%以上。
在科学家的努力下,细菌也成了“环保大使”。日本科学家让一种细菌“钻”到人们的生活垃圾中,化解出液体和废渣,前者回收利用,后者用来铺路。我国科研人员则已开发出一种可分解生活垃圾的有效微生物菌群——TW微生物菌种,这一菌种能分别产生蛋白酶、脂肪酶及甲壳素酶等,使有机垃圾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能被微生物利用的低分子物质,最终转变为热能、二氧化碳及水。目前,这一技术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日处理量最高可达上千吨。
减少污染和利用资源可以并行
目前,浙江全省畜禽粪尿产生总量约为2670万吨,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畜禽粪尿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还造成了资源浪费。杭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杭州市畜禽粪尿的产生总量,不到今年该市农田对有机肥需求量的1/3。
如何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加强对畜禽粪尿的利用,是当前浙江创建生态省的一个重要课题。
专家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畜牧业生产总量不应是简单的缩减,而是要有序地发展,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是依靠科技实现对畜禽粪便的循环利用。
据浙江省农业厅土肥站副站长朱海平介绍,我省的沼气发酵技术和微生物技术都已成熟,利用畜禽粪便来制作沼气,再将沼渣沼液用于农业生产,不仅可减少污染,还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记者还从省农科院获悉,生物发酵有机肥产业化技术在我省也已成熟。11个规模养殖场的统计数据表明,利用该项技术已累计处理畜禽粪23万吨,生产发酵有机肥、复混肥近10万吨,新增工业产值约5523万元,利税952万多元。这些肥料在20多个县的农田上施用后,累计增产近10万吨,新增产值2.9亿元,还节约了大量农业成本。
“黄金”,来自农业有机废弃物
杭州市农业局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萧山东方养殖场将堆放发酵后的猪粪出售给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当作有机肥,生产出绿色蔬菜(萝卜、黄瓜)。养殖场还将经三级沉淀处理后的猪尿,排放到附近的鱼塘养鱼。传统的农业有机垃圾,经过专业化的利用,成为了其他生产环节的“黄金”。
同样具有“点垃圾成金”能力的还有余杭南湖奶牛场和富阳新某蛇浦村志君养殖场等单位。前者将奶牛粪便卖给种竹园,将处理后的奶牛尿作为鱼塘中浮游生物的营养物,产出鱼类饵料;后者在果林放养梅林土鸡,鸡粪满足了果林对有机肥的需要……
焚烧后会产生大量烟雾的秸秆,在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手中,也成了农业生产中的“黄金”资源——氨化秸秆作为草食家畜的饲料,可使秸秆过腹还田;秸秆通过气化,可适当替代煤气资源;在临安等笋产业发达的地区,秸秆还被用来制作茶水杯、饭盒等可降解制品。
此外,桑叶可以喂羊,笋壳可以喂牛,麸皮、米糠、豆荚、啤酒渣、味精渣都可以喂畜禽……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加强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