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巨人牛顿


        王渝生

    有关牛顿的传记,几乎都把他描绘成一个心不在焉、只沉迷于科学研究的人。

    或许因为早年的经历所致,牛顿性格沉郁内向,不善言谈。据他的助手回忆,牛顿忘记吃饭是常事。他的仆人常常发现送到书房的午饭或晚饭一口未动。牛顿偶尔也外出吃饭,但他出门后便陷入思考状态,兜个圈子又回到家里,竟把吃饭的事忘到九霄云外。

    牛顿总是孜孜不倦地工作,往往一天伏案写作达十七八个小时。但对于发表自己的研究论文和学术著作,他又极为谨慎,以至于绝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在知情朋友们再三敦促下才发表。后人猜测这是因为牛顿担心自己的思想超越大多数同时代人太远,惧怕批评而不愿发表。但当别人在他之后发表了相同结论时,他又会出示早年的手稿,这常常引起他与别人关于优先权的争论。

    人们视牛顿为天才,但他本人却认为除了顽强的毅力和失眠的习惯,自己同常人没有任何区别。当有人问他是怎样做出如此杰出的科学发现时,牛顿回答道:“心里老是想着它们——等待那最初的一线希望渐渐变成普照一切的光明。”

    牛顿一生都过着近乎清教徒式的简朴生活,即使成为贵族后也不改本色。但他对于公益事业和亲友的困难,常慷慨解囊。牛顿经常向剑桥大学、皇家学会捐款,他的亲戚几乎都受到过他的资助。他的同母异父妹妹安娜的丈夫去世后,牛顿为其3个孩子买了保险年金,并将外甥女凯瑟琳接到伦敦居住,让她接受教育。

    牛顿终身未娶,晚年由凯瑟琳协助管家。凯瑟琳教养有素,在伦敦社交界颇有名气。当年侨居英国的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记述道:“牛顿有一位非常迷人的外甥女,如果没有她,流数术和万有引力也将无济于事。”凯瑟琳的丈夫康杜德是牛顿的崇拜者,在牛顿去世后,康杜德夫妇在亲属们围绕遗产的纠纷中,不惜代价保全了牛顿的手稿。这些手稿后又传给了他们的后代朴茨茅斯伯爵家族,在汉普郡朴茨茅斯庄园沉睡了多年,直到1888年,朴茨茅斯家族将部分手稿赠给剑桥大学,其余的手稿则于1936年在伦敦拍卖,分散到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博物馆。现存的牛顿手稿中,仅数学手稿就有500多页,还不包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的数学部分。剑桥出版社于1967~1981年整理注释出版的《牛顿数学手稿》,洋洋8大卷,包括《流数简论》、《分析学》、《流数法》、《差分法则》、《差分方法》、《古代立体轨迹问题求解》、《三次曲线》、《普遍算术》、《运动几何学》、《曲线求积术》、《几何学》、《三次曲线枚举》等。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牛顿:“想起他,就会想起他的著作。因为像他这样一个人,只有把他看做是寻求永恒真理的斗士,才能理解他。”“理解力的产品要比喧嚷纷扰的世代经久,它能经历好多个世纪而继续发出光和热。”

    恩格斯非常准确地总结了牛顿一生的科学成就:“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三项式定律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质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而牛顿自己在临终前却这样对他的友人说:“我不知道世人将怎样看我。我自己认为我不过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偶尔拣到一些比寻常更光滑的卵石或更美丽的贝壳便沾沾自喜,而在我面前,却仍然是一片浩瀚未知的真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