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一次,两国军队交锋时,被围困的一方部队在突围过程中伤亡惨重,只有两名炊事兵侥幸活着逃了出来。
这两个炊事兵归队后,引起了带兵将军的好奇,叫来一问,才知道他们原来是顶着行军锅跑出来的。将军由此产生联想,他命令下属按行军锅的式样做了一大批头盔,他将头盔发给每一个士兵,作战时,士兵伤亡的人数果然大大减少了。
到了18世纪,又有人想到,即然在战争中头盔能减弱武器对人的伤害,那么如果把它用到工业生产中,不也能避免许多事故而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吗?
19世纪,消防队员首先按头盔式样制造出一批金属防护帽,并很快在建筑工人、井下工人、林业工人中推广使用防护安全帽。
人们还不断对安全帽加以改造。人们发现啄木鸟天天啄树,脑袋需要不停地摆动,受程度不同的震动,可为什么不会得“脑震荡”呢?研究结果表明,啄木鸟头壳顶尖而厚,它的外脑膜与脑髓之间有一条空隙,这便是“减震沟”。
人们运用这个原理,把安全帽制成圆弧形,帽顶中部增强了厚度,做上加强筋,在帽壳与帽衬中间留有一定空隙,这样就能更好地起到减震和抵御冲击的作用了。
(祁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