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我国四川和重庆遭受特大暴雨、日本的频发地震和台风、加勒比海正笼罩在“伊万”飓风的阴云之后,另一片阴云渐渐笼罩着全球——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厄尔尼诺现象已卷土重来。伴随着厄尔尼诺的发生,今年冬季我国的气温将继续偏高,暖冬出现的可能性更大,全球气候灾害也比较多,一般容易出现灾害年景。
新一轮厄尔尼诺现象开始
10月26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持召开了 秋季全国厄尔尼诺预测会商会,针对近期热带海洋、大气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与会专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形成如下综合监测预测意见:目前热带太平洋大气、海洋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 至 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仍持续增暖。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近的监测结果显示,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域的海表温度异常偏高,达0.5摄氏度以上,仅在秘鲁沿岸有小范围的偏冷海域。总体上,热带太平洋海洋和大气状况均反映出厄尔尼诺时期的特征,表明目前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状态将持续并进一步发展。
厄尔尼诺源于西班牙语,意为“圣婴”。厄尔尼诺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大范围异常偏暖0.5摄氏度以上、持续时间一般为6个月到1年半的现象。最早是由南美洲的渔民发现的,他们发现这种现象一旦出现,气候就变得反复无常,就像个淘气的孩子,因此取名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与全球许多地区的气候反常相联系,并对社会和经济活动带来巨大影响,曾导致印尼、澳洲到非洲等大片范围内的干旱天气,同时北美地区出现大规模的风暴现象,以及在地球其他地区的洪水泛滥。厄尔尼诺信号也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子之一,它的出现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可能导致我国南涝北旱
董文杰表示,近50年来,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当年冬季温度偏高的概率较大,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温度进入偏暖期,暖冬出现的可能性更大,明年夏季,洪涝、干旱等灾害也有增多的可能。
统计表明,厄尔尼诺发生(尤其是在夏末秋初发生)的第二年,东亚夏季风一般偏弱、主要雨带位置偏南的可能性较大,我国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多,如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严重洪涝的1969年、1983年、1987年、1998等年份的前一年都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而由于夏季风偏弱,水汽的向北输送减弱,北方地区又常常会出现大范围干旱。所以伴随着厄尔尼诺的发生,我国的气候灾害常常比较多,一般容易出现灾害年景。
董文杰同时指出,由于气候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错综复杂,它常常是多种气候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即使形成厄尔尼诺事件,明年我国气候是否出现上述异常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世界各国纷纷发警报
全球许多国家和组织也一直高度关注厄尔尼诺现象。泛美农业合作研究所日前发布公报称,今年6月至8月赤道线中部太平洋的海水表面温度上升,表层热流向东流,这是厄尔尼诺现象的特有先兆。厄尔尼诺现象将使今年的旱季延长,并可能引发海水温度上升、饲料缺少、淡水不足、森林大火等问题,从而对当地农、林、渔业造成威胁。这个研究所还向中美洲国家发出警告,厄尔尼诺现象将重现,在今后12个月至18个月中将严重影响该地区的农牧业、渔业和林业。此前,美国大洋和大气署也曾发出厄尔尼诺现象将重现的警报。
加拿大近日也表示,目前从加拿大到美国加州的海域,气温都高于正常值2摄氏度左右。在今后3个月内,太平洋可能会形成新的一轮厄尔尼诺现象。到今年冬天,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使这些地区的气温更高,今年北美西海岸可能会经历一个温暖湿润的冬天。
权威气候专家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在早期阶段通常表现为太平洋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和风的模式变化,一旦厄尔尼诺形成,将会使海水变得热气腾腾,在中、东太平洋海水偏暖的海域及其附近地区,会出现异常多的降水。而西太平洋的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将可能遭遇干旱的袭击。
从1976年开始,厄尔尼诺现象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厄尔尼诺现象每4年至5年出现一次,可持续12个月至18个月时间。厄尔尼诺现象会对多个地区甚至全球范围的天气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干旱、风暴到洪水,因地而异。1997年到1998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给全世界造成了约200亿美元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