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经过多年治理,中国的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指出,中国污染物排放仍偏高。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解振华介绍说,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单位GDP排放的污染物数量为例,中国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强度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平均的8倍,是德国、日本的几十倍。他指出,如果不改变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今后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些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托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院完成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持续20多年两位数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今天仍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并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然而这种增长和发展的前景却是建立在长期环境退化背景下的。 报告指出,中国依然面临着人口、土地、环境和粮食四个并存的危机。认识到环境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制约,中国选择绿色发展道路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份报告还分析了中国当前面临的环境挑战,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努力办成一届绿色、清洁的今年奥运会的背景下的挑战;阐述了中国的环境现状及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出未来可能面临的不同发展前景,探讨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 据悉,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两番。解振华表示,要确保国家环境安全,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面临诸多问题,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注意环境问题的治理和保护。1998年以来,仅中央政府就安排了690亿元人民币国债资金直接用于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带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对环保的投入。1999年以来,为鼓励和推动发展环保产业,促进污染治理的企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中国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中国加强了环境税费制度,继续进行有利于环境的价格改革。并对实施清洁生产工艺的企业或生产环境友好产品的企业则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另据报道,目前,中国年化肥施用量折纯达4100多万吨,占世界总量的1/3,成为世界第一化肥消费大国。新华网报道称,化肥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农作物增产,但过量、不均衡施肥不仅降低农产品品质,还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中国农科院土肥所最新调查显示,全国已有17个省氮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公认的上限225公斤/公顷。据悉,与工业污染不同,化肥污染源于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首先危害的却是农业。过量施用化肥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品质,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专家表示,只有好的农业环境,才有好的农产品,否则,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