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毒病
1、血液型脓病
(1)体躯仲胀,体色乳白、光亮;
(2)节间隆起成高节蚕或节间折迭成竹节蚕;
(3)狂躁爬行于蚕篇四周,跌落地上;
(4)将眠时发病不能入眠而死;
(5)皮肤易破,血液乳白色;
(6)镜检血液,有多角体;
(7)健康蚕食下多角体至发病,一般约经过4~7天。
2、中肠型脓病 (1)发育不齐,经过长,食桑少,活力弱,体瘦细,白陶土色,常下痢; (2)挤压病蚕尾部粪粘腻,黄绿色,严重时有乳白色粘粪; (3)血液正常,中肠有乳白色横纹,后肠糜烂; (4)镜检中肠组织有多角体; (5)健康蚕食下多角体至发病,一般约经过7天。 3、浓核病 (1)发育不齐,食桑减退,停食,踏叶,体软弱无力,但尾部无粪粒或下痢,死时有吐水; (2)表现为空头症或起缩症; (3)镜检无多角体。 4、病毒病防治方法 (1)蚕期前,蚕室、蚕具、养蚕环境等彻底清洗消毒; (2)加强饲养管理:小蚕期注意保湿、保温、提高叶质。壮蚕期饱食、通风、防饿、防蒸热、防蚕体创伤; (3)经常用新鲜风化石灰粉作干燥材料,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4)做好桑病虫防治,杜绝外来病毒而引起的交叉感染; (5)处理好病毙蚕,严禁喂鸡鸭; (6)桑夷 沙深埋; (7)严格淘汰迟眠蚕、病蚕、特小蚕、不正常蚕。
二、真菌寄生病
1、白僵病 (1)发病后期伏桑夷 死去。临死前稍吐水,体软,伸直。皮肤显淡红色,经2天僵硬发白色; (2)眠中发病多半脱皮,不脱皮。死蚕体色污褐,潮湿; (3)镜检病蚕血液有白僵病菌园筒形芽生孢子; (4)染病的蚕,一般3~7天死亡。 2、曲霉病 (1)小蚕期发病快,胸部伸直,尾部软瘤,初看如农药中毒状,死体体黑褐色,经1~2天长出白色绒球状菌丝,绿褐色,棕色分生孢子; (2)大蚕发病:尾部体皮可看到黄褐色大病斑,无芽生孢子,在病斑处用显微镜检测到营养菌丝; (3)本病在一至二龄发病为急性,感染后2~3日死亡。 3、防治方法 (1)做好养蚕环境,蚕室蚕具的清洗消毒; (2)蚕期中做好防病卫生工作,力求蚕座清洁卫生。晚上湿度大的地方,经常用稻草熏烟; (3)防僵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及熏烟消毒; (4)蚕沙、病蚕深埋腐烂,不得在蚕室周围摊晒蚕沙; (5)做好桑病虫的防治工作,减少交叉传染。
三、细菌寄生病
1、败血病 (1)临死时停食、行动呆滞、稍吐水或排泄软粪。小蚕期得病,排泄不正常软粪,连珠状粪或污液; (2)初死蚕胸部肿大,节间紧缩,有暂时性尸僵; (3)逐渐体软、伸直,出现黑胸、青头或微红等尸斑,并腐烂,有恶臭; (4)镜检初死蚕血液有病原菌存在。 2、卒倒病 (1)发病快,病程短,呆滞不动或爬爬停停如醉酒状,停食,麻痹而死; (2)尸体伸展,两端空,肛门处有红褐色污液。 3、防治方法 (1)防创伤:养蚕操作,上簇采茧; (2)做好蚕座卫生; (3)用桑新鲜; (4)添食氯霉素或红霉素。
四、虫害
1、蝇蛆病:病蚕体皮上有黑褐色大形病斑。 防治措施:蚕室门窗装纱窗或挂防蝇网,定期使用"灭蚕蝇"。 2、壁虱病:病蚕前半身弯转抖动,呈不安状,有吐水,排泄软粪,脱肛等,最后麻痹而死,眠中被害多不脱皮蚕。 防治措施:蚕室蚕具不堆放摊晒棉花,稻草等杂物。发现病蚕时即用"杀虱灵"。
五、毒害
1、农药中毒 (1)病症:病势急、群集性、突发性。微量中毒时(有人称"空气中毒")蚕儿停食,爬散,吐浮丝,呆滞或前半身举起颤抖。五龄微量中毒,老熟时不能结茧,裸蛹,即使做茧也是畸型茧,薄皮茧。中毒严重的吐水,翻身,排泄稀粪,脱肛倒毙。尸体头部突出,胸部三环节肿胀,尾部三环节套缩。 (2)防治措施:防止农药污染桑叶,发现中毒后立即淘汰污染叶,用新鲜无毒叶喂饲,重病蚕用冷水漂洗后放通风处,饲以新鲜叶,使其复苏。 2、废气中毒 (1)病症:群体发育不齐,多落小蚕,节间膜凸起,体皮上有环状或点状黑色病斑,皮肤节间膜易破出血,血色正常,尸体体色污褐,逐渐萎缩。 (2)防治措施:桑园应远离工厂区,污染区桑叶在采叶前进行含氯量检测,一旦发生中毒立即改喂正常叶,进行洗叶或1%石灰水喷洒桑叶区,然后采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