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是一个讲故事的年代。我想原因有三:一是故事的趣味性。讲故事无论于讲的还是听的都是一种享受;二是故事的导向性。在这个人人追求自我提升与活出生命的意义的年代,一个故事就是一次转机,一个故事就是一种人生;三是故事的启发性。故事的寓意往往引发人们许多的思考,同样的故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或觉醒。这既省了讲故事的许多的口舌,又给听故事的一个锻炼的大脑的机会。
作为一名培训师,理应熟悉讲故事的技巧,但也应精谙听故事的真谛。听故事就像品尝一道佳肴,关键不再吃的瞬间,而在品尝之后与实际生活或工作交融时的体悟。培训中讲故事时,感觉在感动着学员同时自己也被深深地感动着。现摘取几例,以飨诸位。
【故事一】
一名日本妇女趁幼儿熟睡之际外出购物,返家途中,在巷口与人闲聊,这时家中的幼儿醒来寻母,遂爬上阳台呼叫,不幸小孩一失足从阳台上坠落下来,但说时迟,那时快,其母飞奔至楼下,奇迹般地接住了自己的孩子。按道理说三岁幼儿体重约十五公斤重,从五楼坠下,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在将近到达地面时的重量绝非常人所承受得了,况且对于这个年近三十的柔软女子。这件事在日本引起了轰动。后来新闻界还专门请来举重运动员和赛跑运动员做了一个模拟实验,结果都无法成功地接住也无法及时赶到出事地点。
启示与点评:
人的潜能无穷。生活中不是“能不能”,而是“要不要。”
母爱让这位日本妇女,瞬间迸发出令人无法想像的力量;你若有爱――无论是对人生之爱还是事业之爱,你一定能实现自我超越,拥有最美丽灿烂的人生。
【故事二】老鹰和小鸡
一只小鹰在鹰妈妈出外觅食时不慎掉了出来,刚巧被鸡妈妈看到.便捡回去和一群小鸡放在一起喂养。
随着时光流逝,小鹰一天天长大了.也习惯了鸡的生活,并且鸡们也都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同类,它也像它人一样出外往后刨着寻食,从来没试过要飞向高空。
一天,在小鹰出外觅食时.忽然碰到鹰妈妈,鹰妈妈见到小鹰惊喜极了,对它说:“小鹰,你怎么在这里,随我一起去飞向高空吧!”
小鹰说:“我不是小鹰,我是小鸡呀,我可不会飞,天那么高, 怎么飞得上去呀?”
鹰妈妈对小鹰有些生气,但她还是大声地鼓励它说:“小鹰,你不是小鸡,你是一只搏击蓝天的雄鹰呀!不信!咱们到悬崖边,我教你高飞。”
于是,小鹰将信将疑地随鹰妈妈来到悬崖边。紧张得浑身发抖。鹰妈妈耐心地说:“孩子,不要怕。你看我怎么飞,学我的样, 用力,用力。”小鹰战战兢兢,在鹰***带动下终于……
启示与点评:
人人都是鹰,只不过按鸡的方式或在鸡的环境下生活的久了便不再相信自己的潜力。天上人间,区别不过是扇动一下翅膀而已。
【故事三】钓鱼
两个钓鱼高手一起到鱼池垂钓。这两人各凭本事,一展身手,隔不了多久的功夫,皆大有收获。忽然间,鱼池附近来了十多名游客。看到这两位高手轻轻松松就把鱼钓上来,不免感到几分羡慕,于是都在附近去买了一些钓竿来试试自己的运气如何。没想到,这些不擅此道的游客,怎么钓也是毫无成果。
话说那两位钓鱼高手,两人个性完全不同。其中一人孤僻而不爱搭理别人,单享独钓之乐;而另一位高手,却是个热心、豪放、爱交朋友的人。爱交朋友的这位高手,看到游客钓不到鱼,就说:“这样吧!我来教你们钓鱼,如果你们学会了我传授的决窍,而钓到一大堆鱼时。每十尾就分给我一尾。不满十尾就不必给我。”双方一拍即合,欣表同意。教完这一群人,他又到另一群人中,同样也传授钓鱼术, 依然要求每钓十尾回馈给他一尾。
一天—下来,这位热心助人的钓鱼高手 ,把所有时间都用于指导垂钓者,获得的竟是满满一大箩鱼,还认识了—大群新朋友, 同时,左一声“老师”,右一声“老师”,备受尊崇。
另一方面,同来的另一位钓鱼高手,却没享受到这种服务人们的乐趣。当大家圈绕着其同伴学钓鱼时,那人更显得孤单落寞。闷钓一整天,检视竹篓里的鱼,收获也远没有同伴的多。
启示与点评:
当你帮助别人获得成功——钓到大鱼之后,自然在助人为乐之余而得到回馈。这么美好的事情,而我们却往往不能做到知行统一。
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收获;与人分享,实际上你并未损失什么,相反你却收获了更多、提升得更快。
【故事四】自 我 安 慰
天刮大风,一个抽烟人走在路上,他掏出火柴点烟,一边迎风划火一边说:"点烟不过三,过三不点烟。"三根火柴划过了,烟还是没点着,于是他大声说:"点烟不过七,过七不点烟!"又划了四根火柴后,烟仍没点着,他轻声安慰自己:"管他三七二十一,啥时点着啥时吸!"
启示与点评:
当我们有了愿景时,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是痛下决心把现实一步步拉向愿景还是像这位抽烟者把愿景一步步拉回现实?
习惯决定命运,好的事业需要好的习惯。克服不良习惯,最典型的就是戒烟。实施戒烟的宏伟目标时,是严于律己还是随遇而安?
【故事五】
一位患有神经质的病人,总是疑心他的肚子里有一只猫在做窝,真是寝食难安。心理医师与精神科医生百般的治疗、辅导,始终无法消除他心里的疑虑。后来医师们商量,只得方便做一次象征性的手术。
手术后,当病人从麻醉中幽幽醒来,医师手抱着一只猫,告诉病人:“你肚子里的猫我已经为你取出来了,以后你就不必再担心了!”岂知病人听后,看看医生,又再看看那只猫,满脸愁容的说:“医师啊!我肚子里的猫是黑猫,不是这一只白猫啊!”
启示与点评:
人们的心智模式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培训后或听了别人的开导后,人们常常以为自己已经改变了心态或观念,但岂不知“所拥护的不一定是你所使用的”。比如:学后与人分享比自己独自思考学习得更快,但实际上你做到了吗?
心智模式虽难改变,但并非不能改变。当我们的心态或观念跟不上时代时,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轨迹千万不要重蹈这位神经病人的“黑猫白描论”吆!
【结束语】
讲故事关键要用情,听故事主要是用心。同样的故事,不同人的讲,效果大相径庭;同样的故事,不同的人听来,效果也是千差万别。有些人听后可能心潮澎湃信誓旦旦,但三分钟热度,之后便抛在脑后;有些人听后将感受与体会写下来或讲与别人听,把别人的反馈再写下来,并且马上开始指导和矫正自己的行为。结果,对于后者,一个故事就是一次提升,一个故事甚至就是一次生命;而对于前者,一个故事不过就是一阵笑声,来去匆匆,犹如过眼烟云。
学习型组织理论要求学后一定要有新行为,我的观点是故事听过或看后也一定要有新行动。写写心得体会、与人分享,与朋友、与客户、与家人都可。讲故事也像“钓鱼”,与其单享独钓之乐,不如与人共享垂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