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神机妙算”彗星回归


                                王渝生

    10年前,即1994年7月发生的“彗木相撞”(SL-9号彗星撞击木星)天文奇观,曾吸引地球村的亿万村民。

    彗星是以圆椎曲线(抛物线、双曲线和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一种天体。它的形状特别:远离太阳时,为发光的云雾状小斑点;接近太阳时,由质量密集的彗核、彗核周围云雾状光晕的彗发和其后面极稀薄的气体与尘埃形成的彗尾组成。彗星体积非常庞大,彗尾长达数千万甚至上亿公里,但质量和密度极小,俗称“扫帚星”,古称“妖星”。我国古籍《春秋》记载:“鲁文公十有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有关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哈雷彗星是世界上最早成功预报的周期性彗星,它的预报者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Edmond Halley,公元1656~1742年)。

    哈雷于1656年11月8日生于英国伦敦,他是一个富商的儿子,从小热爱天文学、数学和物理学。1676年,20岁的哈雷毕业于牛津大学王后学院,他放弃获得学位的机会,来到圣海伦娜岛天文台,观测编制了第一个南天星表,弥补了天文学界原有北天星表的不足,于1678年公布,这使得22岁的年轻哈雷享誉盛名,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680年,哈雷来到法国巴黎,与巴黎天文台首任台长卡西尼合作观测了当年出现的一颗大彗星,从此,他对研究彗星发生了强烈的兴趣。

    1682年,又一颗大彗星出现。哈雷运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计算了这颗彗星的轨道,发现它与1607年甚至1531年出现的彗星,有极为相似的椭圆形轨道。1705年,哈雷断定这是同一颗彗星,它的运行周期约为76年,下一次飞临地球的时间是1758年。

    哈雷没有能够等到彗星这次回归。他于1742年1月14日在英国格林尼治逝世,享年86岁。他死后16年,即1758年,这颗彗星“如约而至”。为了纪念这位“神机妙算”的天文预言家,人们将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