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继超
1961年3月的一天,王淦昌迈着稳重的脚步,走进国家二机部部长办公室。
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会见。二机部部长刘杰和副部长兼中国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会见了王淦昌。
刘杰向王淦昌传达了中央要求自力更生发展核武器的指示和周恩来总理的口信。早在一年多以前,苏联专家将要撤离中国的时候,刘杰就将我国制造原子弹的希望,寄托在王淦昌等科学家身上了。当时有位同情中国的苏联专家临走前对刘杰说:“不要紧!我们走了你们也能把原子弹制造出来,因为你们有王淦昌和其他许多有才能的优秀科学家……”
望着王淦昌疲惫的脸,刘杰说:“王教授,我们今天请你来,是想请你做另外一件事。这件事和(苏联)杜布纳的研究完全不同。我们想请你参与和领导研制原子弹。”沉吟片刻,刘杰又说:“现在有人卡我们,说我们离开他们的援助,10年、20年也休想制造出原子弹来!因此我们要为祖国争一口气……”
听到要制造中国的原子弹,王淦昌心头翻滚着半个世纪的风云,一幕幕难忘的图像在他脑海闪现:上海租界的印度巡捕;“3·18”惨案中烈士殷红的血;叶企孙、吴有训教授的教诲;德国犹太籍导师迈特内停止授课后的悲凉心境,以及辗转流离、7次搬动校舍,在战火中苦苦挣扎的“东方剑桥”——他曾任教的浙江大学……
王淦昌怔怔地听着,他明白中央领导和周恩来总理对自己的器重,也明白祖国已经把这副沉重的担子压在了他的肩上。他的嘴唇嗫嚅,半晌才迸出积压在心头多年的一句话:“我愿以身许国!”
一年前,王淦昌还在苏联杜布纳的联合原子弹研究所工作,当听到祖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消息时,他再也坐不住了,乘车专程到莫斯科中国大使馆求见刘晓大使,见面后,王淦昌二话没说就取出一张存折,双手递给刘晓。他说:“刘晓同志,这是我在苏联工作期间节余的14万卢布,请你收下!转交给祖国人民吧……”
刘晓接过这笔巨款,迟疑地问:“这合适吗?”
王淦昌坦诚地说:“这是理所应当的事。现在国家遭到困难,我作为祖国的儿子,尽点自己的心意还不应该吗?”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王淦昌在逃亡中的西南联大,与妻儿忍饥挨饿,却把结婚戒指和一些金银首饰捐献给前线将士。
1952年,从美国归来不久的王淦昌又出现在朝鲜战场,他和钱三强一起,作为国际科学调查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调查侵略军发动细菌战、化学战的事实,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阴谋。
现在,当祖国召唤的时候,王淦昌又一次理所当然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以身许国”。
3天后,他放下自己回国已经开始研究的课题,话别家中老小,来到核武器研究所……
人的命运往往不是由自己安排的,但只要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他的生命就会放射出灿烂的火花……
王淦昌就这样服从了祖国的安排!
从此,中国核武器的研究攻坚战的行列里,多了一个化名“王京”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和上万名技术人员一起,在核武器研制基地隐姓埋名,奋斗了17年。
这是17号工地爆轰物理试验场,王淦昌带着许多年轻人天天与炸药、雷管打交道。起初,试验用的“碉堡”尚未修成,他们就用沙袋围起来做试验。长城外的风沙,弥漫在昏黄的天空。站在野地上,常常一次试验没做完,汗水与沙土就粘胶在一起了,每个人都成了泥人、沙人……
风沙、酷日考验着人的意志。
在爆轰试验、固体炸药工艺研究和新型炸药的研制,以及射线测试和脉冲中子测试等方面,王淦昌日夜操劳,指导解决了一系列难题。他经常深入到简陋的营房里,给科研人员讲解有关炸药研制的原理;他还经常与郭永怀一起钻进工棚,像普通技术人员一样搅拌炸药……当时正逢国家3年自然灾害时期,不仅试验条件简陋,物质生活也很艰苦,过分的辛苦使许多人患了浮肿病……
王淦昌毫无怨言,他充分理解祖国对他的信任,晚上住在帐篷里,他的思绪仍像在贵州的湄潭、莫斯科的杜布纳一样驰骋,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青年时代。他知道:这是在研制祖国的“争气弹”,不仅显示国家的实力,更主要的是要让外国人看到,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傻,外国人能干的事,中国人也同样能干!
有一天,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见王淦昌没日没夜地在工地上操劳,脸颊明显地消瘦,便抽空去附近的水库钓鱼。他钓到一尾大鲤鱼,这对于长年在野外作业靠野菜和干馍充饥的科技人员来说,是个不小的收获。他想,应该给王先生补补营养了,但又怕王淦昌不接受这番好意,于是又像主持攻关小组工作会那样,请大家围着那条在水桶中游动的鲤鱼献计献策。鱼在桶中欢快地游着,把水珠溅在一位同志的额头上。那位同志一拍额头,笑道:“有了,我们就说师母的烹调技术好,把这条鱼提到王教授家里去……”
当晚,一伙人围在王淦昌的饭桌前品尝“美味”。王淦昌见众人不动筷子,便挟了一大块鱼肉,笑嘻嘻地放进陈能宽博士碗里……
一年以后,年近花甲的王淦昌又带人来到青海高原。在高山缺氧、呼吸困难,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的艰苦环境中,他仍日夜坚持工作,一丝不苟,对每项技术、每个数据严格把关,为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付出了心血。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组织上送疲劳过度的王淦昌去广东从化温泉疗养,时间是一个月。一天午饭后,他散步遇见素有儒将风度的陈毅元帅。
陈毅元帅同他并肩而行,一面走,一面把手攥成拳形,又忽然放开来,他问王淦昌:“你们这玩艺儿什么时候造出来?”
“快啦!”王淦昌点点头说。
“明年行不行?”陈毅元帅又急切地问道,一双睿智的眼中透出信任的目光。
“再过一年差不多啦!”
“噢!”陈毅元帅松了一口气:“你们那个东西响了,我的外交部长也好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