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华 通讯员 李剑民 2004-11-26
收获季节秸秆“照天烧” 连续几日干爽的天气,为今秋晚稻的收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刚刚忙碌完的稻田里,到处弥漫着稻谷和泥土的气息,收割完留下的秸秆被整整齐齐地堆放在田里,在阳光的烘晒下变得越来越干燥,不时发出“啪啪”的清脆开裂声。 不过,在杭宁高速公路平湖到海宁路段,记者却看到了与悠然的田园风光格格不入的景象:高速公路两边肉眼可及之处的稻田里,到处火光冲天。乌黑的浓烟一股股从秸秆堆上方滚滚冒出,熊熊的大火将大片的秸秆付之一炬,并且发出呛人的气味。此时已是黄昏时分,夜幕逐渐降了下来,过多的浓烟混合着雾气开始包围高速公路,过往汽车不得不放慢了速度,原本通畅的交通不久就拥堵起来。 经常来往于这一路段的高速大巴司机告诉记者,这一路段秸秆“照天烧”的情况非常普遍,一般到了傍晚,沿线的稻田都会燃起几十堆的秸秆。不仅妨碍了司机的视野,还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空气质量。 记者从省农业厅土肥站了解到,早在1999年的4月,国家有关部门就已经发布了有关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管理办法。秸秆禁烧区范围为“以机场为中心15公里为半径的区域,沿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各2公里和国道、省道公路干线两侧各1公里的地带”。但直到现在,在一些高速公路周边地区,燃烧秸秆的现象仍然相当严重。而据农民说,现在还不是烧秸秆最厉害的时候,在早稻收割的时节,燃烧秸秆的情况更为普遍。 也难怪,这些年,农村里生火做饭都用上了煤炭或液化气,很少还会再有人把秸秆搬回家作燃料了。农民们说,为了赶着下一轮作物的播种,耕地总想早日清理出来,可要把秸秆搬运走非常不方便,堆起来又占地方,又花时间又花力气。所以为了图个方便,农民就干脆一把火把秸秆烧了。 不可替代的土壤“营养剂” 也有一些农民认为,烧秸秆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剩下的草木灰不占地,还能作为钾肥使”。 然而,对于这种做法,省农科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符建荣却认为,虽然燃烧后的秸秆仍可以提供一定的钾肥,但秸秆对土壤最重要的价值却已经被破坏。秸秆之所以对土壤有很高的价值,是因为秸秆中含有一定的氮、磷和钾,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更重要的是,秸秆还田还可以增加土壤的空隙度,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防止土壤板结,这正是目前施用大量化肥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燃烧中,秸秆中重要的氮、磷元素已经被挥发,纤维也被破坏,秸秆的改良土壤的作用就不再有那么明显了。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土壤的质量都在退化。尽管农民施用了很多的氮磷钾化肥,它们迅速而方便地替代了土壤在侵蚀或种植农作物过程中输出的许多营养成分,但是在增加化肥用量可以提高产量的几十年后,科学家却发现化肥对作物的增产效应减少。化学肥料不可能代替真正肥沃的土壤,而只有有机肥和化肥相互作用,才能为植物创造一种有益的环境。而比较有效的做法,就是让秸秆还田,具体的方法有翻耕、沤肥,生产沼气后以沼气渣追肥等。 但是目前许多农民仍然还是从劳作成本上考虑问题,喜欢怎么方便怎么来,土壤恶化是长期的,眼前的便利却是现实的。此外,不少农民不选择秸秆还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老观念在作怪。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研究所所长金庆生告诉记者,有的农民收完了水稻,考虑到经济效益产出的问题,马上又想种上别的经济作物。他们认为如果把秸秆直接还田,边发酵边种植,则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如果等秸秆腐烂后再种植作物,则往往需要等待三四个月的时间,农民们嫌麻烦就不想还田了。金所长说,这样长期使用土地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土质下降,但是在土地承包中,农民往往看重的是短期效应,土质改良的长期效应就忽略了。但是,经过多年的试验证明,秸秆的还田并不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农民的担心完全是一些老观念。 据省农业厅土肥站副站长朱海平介绍,目前全省50%以上的秸秆都要求还田再利用。但是具体落实到农民,出于经济、成本等原因的考虑,仍然不能保证秸秆不被一烧了之。 秸秆还田的“德清之路” 德清县卫星村村民陈放根老汉,这两天刚收完了自家5亩水稻田,因为家里还养了几十头的猪,收割下来的秸秆就被搬回了猪圈,准备给猪过冬保暖用。陈老汉说,明年立春的时候,堆了猪粪的秸秆再还田,省下了不少化肥钱,水稻来年还能种得更好。 不过,还有比陈老汉算得更精明的。田垄的另一边,村民许阿茹告诉记者,她今年收得3亩秸秆,留下一亩的量盖在了油菜苗上,又能保温又能当肥料。还有两亩秸秆,则以每亩100元左右的价格卖给了附近的一家养鸭场。她开心地说:“秸秆是养鸭场自己开个拖拉机来运的,不仅清理了稻田还有钱收呢。” 德清县农业局副局长黄美平告诉记者,作为一个生态县,德清几年前就开始要求农民秸秆还田,以实现对土壤的保护和可持续性涵养。为了帮助农民解决秸秆还田中的技术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德清县的一个农机所就在基层搞试验,设计出了一种叫“旋耕机”的机器。这种机器不仅可以耕地,还可以轻松地把整根秸秆深埋到土里,有利于秸秆的腐烂发酵。 如今,原始的旋耕机早已被140多台新型收割机所取代。其中一种全喂入式收割机,除了收割稻谷之外,还可以把整根的秸秆打碎,这样更缩短了秸秆的腐烂时间。另一种半喂入式收割机,则保留了整根的秸秆,满足了德清农民另一部分更为主要的用途。 德清的早园笋培育基地,这两天开始变得忙碌起来。每年冬季临近,这里的农民就要开始铺上稻草为土地保温,为第二年春笋的提早上市做准备。据了解,提早上市的春笋,价格可以比普通春笋高出几十倍。为了抓紧时间在天气转冷之前铺上秸秆和砻糠,许多农民还雇了一批来自贵州的民工。今年德清10万亩的早园笋中,有三分之一的面积都覆盖上二三十公分的秸秆和砻糠。大量秸秆被收集到了这里,种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报酬,而秸秆为早园笋带来的经济效益则将变得更大。 除了冬季保温之用,秸秆的农业价值在德清还得到了进一步开发。蚕民们把一部分留作蚕上山做茧之用,禹越镇的农民还利用秸秆发酵,种植蘑菇。据介绍,目前德清县80-90%的秸秆都实现了再利用。 但是,作为肥料或保温材料,秸秆通过农业生产所消耗的数量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受到季节性的影响,像早稻的收割时节,秸秆农业方面的利用就显得有一定的难度。真正想要把所有的秸秆利用起来,还需要运用现代科技,从工业产业上寻找新的出路。 亟待开发的“第四大能源” 就在一些地区大片的秸秆被付之一炬的同时,另一些地区却已经在利用秸秆燃烧所产生出来的巨大能源,成为了宝贵的能源和工业原料。 据专家介绍,秸秆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国际能源机构的有关研究表明,秸秆是一种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每两吨秸秆的热值就相当于一吨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约达1%,目前丹麦全国已有130家秸秆发电厂。秸秆发电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还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了解,引进丹麦技术的我国首个秸秆生物燃烧发电厂,年内有望在河北省晋州市开工建设,预计总投资达2.4亿-2.8亿元。该电厂建成后,年烧秸秆20万吨,发电量为1.2亿度,年可节约煤炭1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60多吨,减少烟尘排放量400吨。按照每吨秸秆100元的收购价测算,通过收购秸秆,每年可使当地农民增收2000万元。 与此同时,湖南一家民营企业,则利用秸秆生产吸附炭,用以代替木制炭,有效地解决了秸秆浪费问题。预计今年将生产烟用吸附炭两万吨,消耗秸秆3.6万吨,节约林木6万立方米。而在日本,目前正在开发利用秸秆提炼燃油技术,一旦试验成功,则可以解决一部分的石油短缺问题。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去年我省收割晚稻577万吨,早稻69.7万吨,由此产生的稻草类秸秆就在650万吨左右。如果能将这些秸秆用于工业开发,不仅不会受到产出数量和时间的限制,而且还能成为能源短缺现状下极佳的替代品,其产生出来的经济价值也将远远超出原来的农业使用价值,其开发前景将更为广泛。 据省农业厅的有关资料,绍兴的一些地区也曾试验过利用秸秆气化产生能源,但是限于秸秆的数量有限,提供能源的范围太小,技术上也有难度,最后并没有试验成功。看来,想要更成功地开发秸秆的经济价值,还要人们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选择合适的项目上马才行。 【链接】 丹麦秸秆发电创造“洁净新童话” 新华社记者 李晓岗 在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故乡丹麦,如今人们正创造着另一个“童话”:曾长期依赖石油进口的丹麦,1974年以来GDP稳步增长,但能源消费量没有增长,石油年消费量比l973年还下降了50%,现已成为石油出口国。这一巨变的背后,是秸秆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占了丹麦全国能源消费量的24%以上。 我国作为一个非再生能源人均占有量极低且秸秆资源非常丰富的大国,丹麦的经验无疑具有借鉴意义。只有500多万人口、4.3万平方公里面积的丹麦,工农业高度发达。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机,促使一直依赖石油作为唯一能源的丹麦推行能源多样化政策。丹麦BWE公司率先研发秸秆生物燃烧发电技术,在这家欧洲著名能源研发企业的努力下,丹麦于1988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秸秆生物燃烧发电厂。 “感谢上帝,秸秆发电太神奇了!”住在马里博秸秆发电厂附近的希尔德·瓦格内尔先生兴奋地对记者说。他已经退休,5万平方米的土地已经转包给农场主耕种。“过去秸秆多被我们农民在地里烧掉了,乌烟瘴气,污染环境。当初政府要求建秸秆发电厂,农民普遍怀疑,用秸秆发电行吗?马里博秸秆发电厂建成后,农民的看法就变了,秸秆卖给电厂增加了收入,电厂返回炉灰又等于不花钱得到了肥料,还能用上电厂提供的热和电。这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马里博秸秆发电厂总投资2.3亿丹麦克朗,从1996年底开工建设到1998年初竣工运营,建设周期只有一年多。电厂实行热电联供,年发电5000小时,每小时消耗7.5吨秸秆,为马里博和萨克斯克宾两个镇1万户5万人口供应热和电。全厂连厂长在内一共只有10名职工。载重汽车将成捆的秸秆运进电厂的第一个车间———原料库,吊装机抓起秸秆整齐地堆放在库中;传送带将库里的秸秆一捆接一捆地送往紧邻的封闭型切割装置,秸秆在这里被加工成一段段不规则的短秆;短秆被源源不断地送进锅炉燃烧,产生540摄氏度的高压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 从连接锅炉的空气预热器中伸出一条长长的管道,与电厂大烟囱相连,管道中部装有一个较大的漏斗状滤器,专门回收炉灰,作为肥料供给农民。炉灰是很好的钾肥,农民每卖一吨秸秆不仅能得到400丹麦克朗,还能免费得到电厂返还的40公斤炉灰。 在丹麦,用秸秆作原料的不仅是小热电厂,大发电厂也能用秸秆发电。如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南郊海滨的阿文多发电厂,装机容量85万千瓦,是一座可在同一炉体燃烧煤、油、天然气和秸秆、木屑压缩颗粒的多燃料方式发电厂。 目前丹麦已建立了130家秸秆发电厂。秸秆发电技术现已走向世界,被联合国列为重点推广项目。瑞典、芬兰、西班牙等多个欧洲国家由BWE公司提供技术设备建成了秸秆发电厂,其中位于英国坎贝斯的生物质能发电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秸秆发电厂,装机容量3.8万千瓦,总投资约5亿丹麦克朗。 最近,中国的河北、山东等地也正在与BWE公司合作,引进其技术设备筹建秸秆发电厂。 山东农民从秸秆里 每年“淘金”9亿多元 山东省目前已有60万农民常年或季节性从事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每年可增加收入9亿多元。 据山东省农机管理办公室介绍,目前秸秆综合利用已经成为一项新兴产业。为了通过秸秆综合利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山东先后建立了重点区域机械化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示范县24个,投资2559万元,实施了以玉米收获和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7大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逐步探索总结出秸秆收获还田、青贮、颗粒饲料加工等8种综合利用模式,初步形成了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 据有关方面测算,山东省年产作物秸秆7000万吨左右,到目前仍有46%的秸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是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莱州市农机局建立的山东省第一家玉米秸秆颗粒饲料加工企业,去年出口创汇110万美元,今年预计全年出口创汇448万美元。章丘市一民营企业年产万吨颗粒饲料,不仅转化3万多亩的玉米秸秆,而且出口创汇80多万美元。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