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制造”产品的日益增多,包装也随之“水涨船高”。而包装,尤其是过度包装所带来的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增加城市垃圾、损害消费者利益等现象正开始被全社会所关注。由此,继“绿色产品”之后,“绿色包装”这一名词也逐渐为国人所熟悉。
什么是真正的“绿色包装”?包装垃圾造成了怎样的资源浪费?我们需要树立怎样的绿色消费意识?前不久,在目前国内的大型包装业CBD——上海国际包装城举行的“中国包装财富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包装垃圾“包围”城市
数以亿吨计的生活垃圾,越来越成为笼罩在中国600多座城市上空的巨大阴影,挥之不去。
“垃圾围城”,已经成为中国城市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北京每年的垃圾可以形成一座占地500亩、高40米的垃圾山。”来自北京市的市政官员形象地比喻。
北京仅仅是一个缩影。目前,全国每年仍有5600万吨城市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在郊区,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处理垃圾的“代价”是高昂的,每吨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成本在北京是150元到170元,全国仅“九五”期间处理城市垃圾就投入近200亿元。
专家称,造成“垃圾增长速度大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在垃圾处理上不能做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因为,多年的实践表明,处理垃圾,一“搬”了之并不是根本出路,只有让可“搬”的垃圾越来越少,实现垃圾减量,才能最终解决垃圾问题。
实际上,在平时人们举目可及的地方,比如街道、商店、宾馆、铁路沿线、工厂、机关等,到处都可见垃圾的存在,而这些垃圾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包装垃圾。
那么,包装垃圾在城市垃圾中到底占据多大的份额?据统计,在美国,约占35%以上,日本高达45%左右,欧共体国家介于30%-50%之间。我国的这一比例,虽然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至少也在15%以上。
受限于回收利用技术的限制,大量的包装垃圾,尢其是塑料包装未经无害化处理而当场或异地遗弃,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威胁人类生存空间、损害人类健康的大敌。
过度包装的“罪过”
在当今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大量地生产着各式各样的商品,为了流通的需要,同时也大量地使用着各式各样的包装,如储运包装、销售包装等等。包装已成为商品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包装,商品流通、交换的功能就不可能实现。即使极少数的所谓“赤膊商品”,其运输、存储过程中,也不可能不使用包装,只不过没有使用销售包装罢了,可以毫不夸大地讲,没有包装,就没有商品,也就没有我们市场经济的发展。
因此,上海绿色包装协会会长陈昌杰说:“一味把所有的罪过都归于包装是不客观的。事实上,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包装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年龄稍大一些的人,一定还记得,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等商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使出口商品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当时出口的农副产品中的许多‘赤膊商品’,经过外商采用精美的销售包装之后身价倍增,为他们创造了丰厚的利益。”
那么,在今天的“垃圾灾难”中,包装为什么会成为众矢之的呢?
专家认为,城市垃圾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过度包装———也就是包装材料的高档化和繁缛化,一个很小的东西包装了一层又一层,人为地加大了包装垃圾的分量,最终导致了资源和金钱的双重浪费。这几年,在我国愈演愈烈的月饼过度包装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资料显示,近年来,一些生产商和经营商在包装上大做文章,包装“肥胖症”愈演愈烈。化妆品、保健品行业,包装费用已占到成本的30%至50%。在上海市场,一种保健品的包装重量要占到总重量的96.2%。
显然,在当今世界倡导“让贸易披上绿装”,时兴减量无害的“绿色包装”时候,过度包装是一种背道而驰的落伍行为。它不仅加重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同时还增加了垃圾量,污染了环境,是“金钱和资源”的双重浪费。
“绿色”的突围之路
2000年,法国出现了这样一则广告:垃圾从流水线这一端放进去,一盆开花的植物从另一端送出来。从“龌龊无用”到“洁净而蕴涵生机”,垃圾的形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法国人为此努力了近30年。
而在这场30年的“垃圾革命”中,法国人引以为豪的一个成就是,引进了“绿色包装”的理念,80%的废弃包装类垃圾得到了循环处理,法国居民生活中产生的包装垃圾,有63%经再处理后被制成了纸板、金属、玻璃瓶和塑料等材料,还有17%被转化成了能源。
据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车相福介绍,所谓“绿色包装”,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可促进持续发展的包装。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确定的“绿色包装”,必须符合“4R+1D”原则———即低消耗、开发新绿色材料、再利用、再循环和可降解。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说,1969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就发起了针对饮料包装瓶的研究,试图从原材料的采掘到最终的废弃物处理,进行全过程跟踪与定量分析,来决定哪种包装瓶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对资源使用的压力最小。
随着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加剧,关注与发展“绿色包装”的呼声日益高涨。
今天,当你走进欧洲的大小超市和食品店,琳琅满目的商品货架上,“绿色包装”的商品比比皆是。
最典型的就是瑞典人发明的“绿色包装”———利乐砖包装,用这种“绿色包装”包装的牛奶、果汁、饮料,无须冷藏,在常温下可保鲜六个月,节约了大量因冷藏而耗费的能源。同时,这种纸包装回收后可做成“彩乐板”制作家具、地板、玩具、音响设备等。
由于利乐砖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包装”,因此很快推广到整个欧洲,目前已成为欧洲液体食品包装的主流。
在欧洲,大力推行“绿色包装”,已经是一项政府行为。德国新近制定的“循环经济法”,就是以法律的形式来保证“绿色包装”的实施。法国政府规定在这些包装上必须印有“循环利用”的环保标志,以提醒和告诫人们增强环保意识,反复利用,节约能源。
还是尴尬的“灰姑娘”
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您买回一只电话机或一台电脑后,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剩下的一大堆白色发泡包装物。确实,由于这些包装不易回收利用,就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对环境非常有害的“白色污染”。
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破坏环境,又能保护产品的“绿色包装”呢?
有!只要将各种废纸打成纸浆,用模具制成厚薄适当、凹凸有致的大小充填物,待烘干、整形后,就能代替白色发泡塑料,包装电子产品、机械产品、玩具、器皿、工艺品、甚至彩电、冰箱等大型产品。由于这种再生纸包装物由纸纤维交叉而成,强度高,而且耐磨,在包装性能上完全可与发泡塑料媲美,更重要的是,它们由废纸再造而成,使用后又可以回收再利用,就算丢弃填埋,也会很快回归自然,不污染土地,是一种对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绿色包装目前在我国并不受到青睐,有兴趣使用它们的大部分是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而且多数只用在出口产品上,包装物的“绿色”与否并无多少人关心。
据了解,上海地区共有五六家生产绿色包装产品的企业,经营状况都比较“惨淡”,其中最大的一家公司投产后,生产严重不足,产量只占生产能力的10%不到。是绿色包装太贵,以致令人望而生畏吗?东恺公司负责人称,再生纸包装物的价格与市场上的白色发泡塑料差不多,甚至可以更低。
然而,当公司派营销员到各大企业推销绿色包装时,竟几乎“全军覆没”,跑了8个月,300多家企业,连一份订单都没签到。那些拒绝“绿色”的厂家理由很简单:用惯了“白色包装”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换包装就要换进货渠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要“包装”超过4万亿元的国内商品和出口总额达3200多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包装所消耗的资源是非常巨大的。据有关资料分析,如果饮料等行业采用“绿色包装”,以回收易拉罐等铝材为例,可以节省新铝生产所需能量的95%;而回收钢铁和玻璃废弃物,可以节约生产该种材料所需能量的50%等。
因此,专家呼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应逐步限制或禁止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包装材料与包装制品,同时在消费者中树立绿色包装意识,逐步改变随意乱扔包装垃圾的不良习惯,使人们在选购商品时不仅要关心包装是否精美,而且更要关心商品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包装上是否有“绿色包装”标志。
本报综合报道
【声音】
包装要讲科学
前些年,人们对我国商品包装的落后多有不满,有所谓“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价格”一说。近些年,消费者对一些商品的过度包装则怨言不少,“三流产品,一流包装”也屡见不鲜。
包装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商品在贮存、运输中的安全和方便,而与产品质量的提升毫无关系。如果因为包装的欠缺,造成了商品的损毁或变质,自然是不可取的。但包装需要耗费资源,需要付出成本,这一成本又是由消费者来埋单的,因而过度包装理应受到消费者的谴责。有些极为一般的商品,包装却十分豪华,明明包装一两层就可解决问题,却偏要包上六七层;明明是一个香烟盒就可装下的产品,却偏要包成砖头般大小;明明可以采用纸张或塑料包装,却偏要采用金属材料。更有一些商品“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包装成了对消费者的欺骗。商品到了消费者的手里,再豪华的包装也只不过是一堆垃圾。谁心甘情愿花过多的钱去买这些垃圾呢?再说,过度的包装也是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不能听之任之。
包装是一门科学,合理的包装应是科学的包装。包装设计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包装材料要在满足功能和少污染环境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廉价易得的物品;包装机械要向现代化发展,摒弃手工作坊式操作。
当前,我国的包装行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在于我们的产品包装不够豪华气派,而在于包装本身的科学技术内涵。我们的包装材料、包装机械设备,还大量依赖从国外进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尚不多见。这一状况,不仅加大了包装的成本,也给包装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发展我国包装业,着眼点应放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上,要加强对包装材料和包装机械的研究,从我国的环境资源状况出发,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包装模式。那种不惜成本、一味追求豪华包装的风气,到了该刹车的时候了。
随着循环经济的兴起,发展可回收的、能够重复使用的绿色包装,已成了一股世界性潮流。瞄准这一方向,开展相关政策措施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是我国包装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次机遇。我们应当及时抓住这一机遇,为发展我国科学的包装业而努力奋斗。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谈论科学发展观,发展科学的、节约资源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包装业,理应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贯彻科学发展观要从一件件具体事情入手,包装业就是这种具体事情中的一件。
【资料】
绿色包装材料有哪些
纸、玻璃、塑料和金属是现代包装的四大支柱,绿色包装材料的研制开发是“绿色包装”最终得以实现的关键。目前绿色包装材料有以下几大种类:
——重复使用和可再生的包装材料。瑞典等国家的聚酯PET饮料瓶和PC奶瓶的重复再用达20次以上;荷兰与美国公司对PET容器进行100%回收再生利用。
——可食性包装材料。澳大利亚昆士兰土豆片容器公司,研制出一种可食用的盛装炸土豆片的容器,其中添加了酸、辣、咸味道以及熏味、酱味、鸡味等不同风味,使得容器的味道并不亚于土豆片的味道。在日本,利用从壳类提取出来的脱乙酰壳多糖,制造出一种可食用性包装,用它包装的快餐面、调味品等可直接放入锅内烹调。
——可降解材料。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结束使用寿命之后,可在自然环境中分裂降解和还原,最终以无毒形式重新进入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