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新技术



    为加快水稻先进实用新技术推广步伐,江苏省从20多个水稻生产技术中,选择具有全局性、带动力强的七大成熟技术,作为 全省水稻新技术推广。本刊特约请江苏省农林厅农技推广中心杜永林等专家撰稿,从本期起分期刊出。
    一、选优品种育壮秧  选用丰产性、综合抗性较好,品质达到国标三级以上的优质水稻品种(组合)。通过肥床旱育秧或塑盘湿润育秧培育水稻叶蘖同伸壮秧,中苗移栽的壮秧指标是:秧龄30~35天,叶龄5~7叶,苗高15~20厘米,茎粗0.4厘米,白根15条,单株带蘖1~3个。
    二、提高栽插质量  要适当扩大行距,栽插适宜的基本苗,有利于塑造优质群体,提高产量和品质。中苗移栽的杂交稻行距30~33厘米、株距12~16厘米,每亩栽1.2万~1.5万穴,基本茎蘖苗8万~10万;常规中粳稻行距23~26厘米,株距13厘米 ,每亩栽2万~2.2万穴,基本茎蘖苗10万~12万;单季晚粳稻行距23~30厘米,株距13厘米,每亩栽1.8万~2.2万穴,基本茎蘖苗6万~8万。抛秧稻要严格控制抛秧盘数,宜40~45盘(561孔),要浅水、高抛、匀抛,并适当进行移苗补稀。
    三、肥料调优运筹  无公害优质化栽培要求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提高无机氮肥利用率,增施磷、钾、硅以及微肥等,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比例要求达到1:0.75~0.5:1~0.8。从品质调优和产量提高两方面综合考虑,我省粳稻每亩施氮16~18公斤,籼稻15~17公斤,前后期施氮比例调整为6:4~7:3。穗肥提倡分次施用,一般要求于倒3.5叶和倒1.5叶期两次施用,或倒3.5叶、倒2.5叶、倒1.5叶期三次施用。
    四、节水调优灌溉  出穗前的水浆管理基本与高产栽培相同,出穗后灌浅水层,自然落干至表土湿润,手按有印迹,但手不沾土,再灌浅水层,如此往复,最后两次灌水时,土壤水分还可偏低一些。
    五、病虫无害化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充分利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依据病虫害防治指标、用药标准,实施病虫害综合治理。农业防治通过秋耕灭茬、春季灌水,压低螟虫冬后存活基数等措施。化学防治上建议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和对作物、天敌、环境友好的农药,如BT、井冈霉素等,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禁用甲胺磷、水胺硫磷、杀虫脒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六、适期收脱储  当90%的籽粒黄熟或齐穗后42~45天开始收割,干燥处理至稻谷水分含量在14.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