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2O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到199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9亿吨,肉类产量达到5915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3085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达10.6倍、5.9倍和5.6倍,人均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998年尽管部分地区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农业仍获得了好的收成。但在农业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滞缓。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来粮食连年丰收,粮价总体稳中有降,而基层农村和粮食系统的官僚、腐败现象使国家的粮食收购政策难以起到有效作用。另一方面,农村机构重叠,干部队伍庞大,电费、水费、通讯费等支出种类和数量升高,致使农民负担加重,使得农民的收入积余不增反降。
2.资源快速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由于我国务农手段相对弱后,对资源的消耗速度大于其再生能力,农村工作中单纯追求短期产量和收入,竭泽而渔,大量砍伐树木,对农田过度喷施农药,一些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致使农村的土地、水源等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损坏严重,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3.由于教育的长期落后,以及农村人才的城市化流向和农业人才的非农流向,农民素质相对落后的问题日益突出。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对科学种田认识不足,有胆怯心理,对其他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接受缓慢。
4.由于全社会的贫富悬殊,支农政策难以全面推出。粮价的上调是以城市人口的承受力为基础的,由于全社会中尚有一定比例困难人口的存在,所以支农政策较难全面推行。同时,不同地区的贫富差异也影响了农民务农积极性。
5.政策对农业倾斜的扶持不够,国家在农业上的投入相对不足。国家虽然在政策上多次提出对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的倾斜,但无论是资金还是力度仍嫌不够,社会各界也很少去挖掘农业产业化中的较大利润空间,失去了社会对农业的投资比重。
6.生产方式不适宜生产力的提高。目前的小农生产方式,已经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以后对社会化分工的要求(如生产与加工、生产与流通的分工),难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以上问题中,关键的有4点:
1)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低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下的代表。主要表现在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法制观念淡薄,封建意识残留,科技文化知识落后,“天高皇帝远”的侥幸心理存在较多。正因为如此,一些干部以权谋私、仗势压人的官僚腐败现象在农村还很多,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自然条件差,交通、通讯滞后是农村,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我国农村地域广,地形复杂多样,有不少山地、沙化、半沙化地、盐碱地、盐渍地等,各个地方的稀缺不同,增加了农村工作的难度。交通、通讯落后使得这些地区无法方便地与外部大市场进行流通,无从知晓市场的需求,封闭的区域迫切需要客观的开放条件。
3)土地资源的消退与劳动力过剩。我国人均土地资源贫瘠,人均耕地不到0.087公顷,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3不到,仅相当于美国的1/9,而每年我国减少的耕地大约在50万公顷。同时农村人口还在不断增长,生产力提高后劳动力过剩的状况更加严重,使得农村人均收入下降,这种结构性矛盾还需一个较长的解决过程。
4)贫困和教育落后的恶性循环。由于贫困,教育上的投入就少,文化水平就越低,生产力提高不起来,脱贫致富的可能就越小,如此恶性循环,已成为落后地区首先要考虑解决的问题。
二、农业发展中可取的对策
1.对农业问题的重要性,全社会要有全面地高度地认识。
从改革开放20年农业的发展过程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情况来看,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它的滞后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下个世纪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农业问题成为关键。改革开放20年的巨大成就是从农村开始的,20年后的今天要将我国改革的进程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工作的重点也还是应该从农村开始,对此党中央在十五届三中全会上已作出具体的部署,从十一届三中到20年后的十五届三中全会,这不是历史的巧合,是发展的必然,但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性,是否全民族都有充分的认识呢?这就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和舆论界的大力宣传,让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
2.要建立起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中国的农村还比较落后,因此建立一支综合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文明素质〕高的基层干部队伍就显得特别重要。首先,应全面贯彻执行村级干部的民主直选工作,让广大群众自己选自己信得过的村干部。其次,中央要全面部署,省市一级组织要选拔年轻有抱负的干部充实到乡镇一级锻炼、培养,并充分施展他们的才华。其三,各省市要建立农村各级干部的轮训制度,以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解能力、法制意识和文化素养。其四,要由省市一级直接管理、派出干部纪律监督检查小组深入一线,以有力打击和防止腐败现象。
3.因地制宜,实行区域性发展规划。
中国农村幅员广阔,各省市具体到每个县、乡都有各自具体的情况,因此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制订适合该地区发展的规划,而不能搞一刀切。比如宜耕区应坚决保护耕地,发展农业,而非宜耕区则可以考虑放弃农业走工业化道路,发展天然旅游业等,总之可以借鉴日本开发“一村一品”的模式,在全面总体规划下走小区域发展的道路。
4.要重视农业流通领域建设。
农副产品的特点是鲜活,保鲜期短。因此要让农民生产的产品能及时付诸于需求,建立快速灵活的流通渠道就特别重要。一方面各乡各镇要建立起多体系的收购站(公司),形成适当的竞争格局;另一方面要在各县建立起衣产品供需信息网,各县都应孩建立起规模适当的农产品储运贸易机构,达到以发达城市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一体化,随着全国道路建设的发展,逐步形成全国农副产品的流通一体化,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的售卖难,加快现金流动,又可以相当程度地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以达到区域性的动态平衡。
5.改革生产方式,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加紧农业产业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后,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生产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推厂、应用和发展。因此在坚持土地承包制度30年不变的基础上实行耕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股份合作,达到适当的规模化生产经营,对再次解放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以满足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我们认为应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企业化,一开始可以由与农业相关的优势企业(如农业类上市公司)来“双吸收”农民的土地和土地上的劳动者,将农民变为企业的职工,并在“双吸收”过程中,实行农业的产业化(即从土地——产品——加工——流通与销售-农业的进一步投入)和规模化经营,作出示范效应,进而可以由农户自己组织,以土地合作的方式进入大农业产业行业,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实行公司化经营与管理,从而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6.要加强城镇化建设。
要让农民从散居的小农生活方式逐步向城镇化生活方式过渡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但是其好处是明显的,在这方面各级政府应鼓励并加大投入。可以从教育条件、生活条件等方面加以吸引,也应该鼓励农业生产公司以居民换宅地、换耕地的方法,加快城镇化的步伐,实现移民建镇。
7.要鼓励和正确引导城乡劳动者的双向流动。
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必定要带来农村劳动力的过剩,而城市下岗人员的比例增高又将形成全社会的劳动力过剩,这是中国特殊的国情,但我们不可能因为劳动力过剩而排斥产力的提高,生产力提高是社会化分工的根本原因,因此正确引导城市劳动者的对流就非常必要,这样既以丰富和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富裕动力,又可以实现城乡文化对接,文化素质较低、文化教育较落后的村更快地接受新思想、新科技、新化。
8.国家要在财政税收和政策加以大力扶持。
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因此要开展农业一定的政策支持是必需的,如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去年国家扩大内需加强基础建设的1000亿财政投入中,就有304亿元是投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电网改造城乡电网实行同网同价,加强公路和铁路建设,都会给农业带来良好的发展环境。税收上的优惠更是中央的一贯措施。国家还可以利用税收政策,鼓励公众对农业的直接投资,如抵扣个人所得税等。在政策安排上,可以更多地利用资本,利用社保基金和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等多渠道加大对农业产业的直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