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如果一个人心理不健康,再好德性,再高的智慧,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如何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现谈几点看法。
以心育德,以德养心
德育是按着社会要求,将学生塑造成一个好公民。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它侧重于外部灌输和行为塑造。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从学生内心需要出发,解决心理问题,它侧重于内部的自我调节。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在升学、就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困惑和问题,如自卑、厌学、嫉妒等不良心态,从而造成逃学、自杀等恶性事件。实践证明,解决这一问题不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德育、法制教育可以完全奏效的,需要加进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已扩展和延伸了德育的内容和目标,德育活动也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被称为“心理—道德教育”活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以心育德,以德养心。
注重有效活动,强化内心体验与感悟
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形式。如何通过有效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与体验呢?一是把活动做透做足。心育课(心理健康谭简称)要让学生动起来,决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更不是作为课堂景观来点缀教学过程,关键是要把每个活动潜在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做透做足。注重活动的过程,活动反馈,活动再加工。如《传悄悄话》,学生传错后,总结教训再传一次,此时学生真正体验和感悟到做事认真细致的重要。二是要创设学生喜爱的活动。可采用角色扮演,心理训练,课本剧等形式创设了解他人过程,促使学生心理素质内化。一般流程是“创设情境——师生互动——感悟生活——分享收获”。三是从学生生活中提炼主题。针对学生做事马虎可设计《差不多先生》,《送你一缕阳光》,(调节情绪),《再也不说“我不行” 》(排除自卑),《我成功我快乐》(自信心),《给厌学开处方》(学习动机),《同学进步我高兴》(克服嫉妒)。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防止科学化、教学化、医学化倾向。为此,教师应做到“三重三轻”。一是重学生内心体验,突出活动性。二是重学生主体参与,突出全面性。活动中不要只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辅导,要面向全体学生,借助学科教学、班团队会等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三是重实际运用,突出针对性。四是轻理论传授,突出教育性。心理教育可传授“心理健康常识”、“心理健康保健知识”。不能传授心理学知识与理论,防止学科化和医学化。五是轻求全责备,突出真实性。心育课不同于认知课。只要学生能积极参与,倾吐真情,即使有错误言行,教师也不能简单否定,应积极引导如何做的更好。同时要求心育课真实自然,六是轻及时评价,突出激励性。教师要多站在学生角度设想问题,多一些赞美、表扬,少一些批评挖苦。让学生自由地倾吐心声,表露自我,以良好心境面对生活和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