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走出对孩子教育的三大误区


10月23日,四川省成都市家庭教育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在成都市青少年宫举行了首场“家长课堂”。在这场名为“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专题讲座中,主讲人、中心特聘专家、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副校长李镇西博士指出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普遍存在的三大误区。
 

误区1 “这孩子就只听老师的”
 

    典型事例:许多家长经常这样对老师说:“孩子我就托付给你了。”当管教不了孩子时,就向老师诉苦,说:“请老师多帮忙,这孩子就只听老师的。”

    李博士支招:家长也是教育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伴随孩子终身的教师。只有作为教育者的家长,才会把学校教育工作当作自己应当关心且会参与的“分内事”,才会以教育者的目光而不是父母的目光来审视孩子。成功的教育应是由学校教育、家长教育、孩子的天资及习性的养成三方面组合而成,缺一不可。
 

误区2 “你看看人家刘亦婷”
 

    典型事例:不少家长一手拿着《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一边对照着教育自己的孩子,当孩子达不到“预期目标”时,总是脱口而出:“你看看人家刘亦婷”、“你怎么就那么笨”。

    李博士支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爱把孩子同别人尤其是一些特别出众的孩子进行比较,但事实上智商一般的普通孩子居多,这样一比较反而更显出普通孩子的短处来,加上家长的过激言语,更不利于孩子成长。教育孩子首先应是教他做一个大写的“人”,教会他善良、有爱心、有自己的思维,引导他成为最好的、最独特的“我”,“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和孩子成为朋友。
 

误区3 “你不懂,我是为你好”
 

    典型事例:一名大学生在进大学一个月后写信告诉母亲,他对于现在读的专业非常不习惯,他想重新再考自己喜欢的专业,不愿意自己18岁的理想就此枯萎,而他现在就读的专业是当初父母强迫他填的。

    李博士支招:家长们总是按自己的好恶来要求孩子,甚至到学习、爱好、升学选择等,他们打出一个旗号“为你好”,推出一个假设前提“你不懂”。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主人,我们应培养的是公民而不是顺民,不要把孩子教育成谁的复制品,应该尊重孩子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空间,告诉他应该怎样“看待”和“选择”,并愿意和你分享他的心事。(王眉灵 杨永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