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却一往情深地肩负着明天,关注着未来:“要放长眼光,有所为有所不为,决策不当会引起严重后果。不需为而为之,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当为而不为,则会贻误大事。”
呼吁抓紧建设空间基础设施
自“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以来,我国已先后发射成功了42颗不同用途的人造卫星。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全面的规划和系统的考虑,真正能起到空间基础设施作用的却寥寥无几。目前,我国已完全具备发射和建设各种空间基础设施的能力,只是这个能力还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为此,王希季写论文,提建议,打报告,他不但根据国情,提出了近中远期、平危战时、军民商用的一系列具体设想,还强调指出:“空间基础设施具有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特殊性质,不应寄希望于买别国的,只能立足于自己建造!”
小卫星首席专家
为了创造建立空间基础设施的硬件条件,王希季还致力于倡导和研制小型实验卫星。
小型卫星易于制造和生产,研制周期短,成本低,由若干小卫星组成“星座”,还能够完成单个大卫星难以完成的任务。
研制小卫星是一系列技术创新工作,一些优秀的设计师很早就提出过系统集成的路子,但是始终无人敢用。王希季大胆地付诸实施,成功地开辟了小卫星研制的正确途径。由他任首席专家的“实践五号”体积小、重量轻、功率高,而且是我国第一个采用公用平台思想设计的小型卫星。去年,这颗卫星在太空圆满地完成了全部试验任务。
以探空火箭起步
被委派为上海机电设计院的技术负责人时,身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副教授的王希季对火箭和卫星还知之甚少,没有相关的技术资料,也不可能得到任何外援。他带领着一些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年轻人,凭着开创祖国航天事业的豪迈激情,勤于学习勇于探索的蓬勃朝气,义无反顾地干了起来。
研制工作开展得非常艰苦,在许多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他们土法上马。
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一群饥肠辘辘的人每天喝稀饭吃咸菜,常常在半饥饿状态下工作到深夜。
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自己设计研制的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T7—M”在上海南汇县一处荒僻的海滩发射成功,虽然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在我国航天史上却有着里程碑的重大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已经向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征程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我国18种探空火箭中,有12种是王希季担任型号负责人研制出来的。一系列用于取样和技术试验的探空火箭飞上蓝天,为我国发展空间科学、进行核试验取样和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研制过程中进行高空探测及试验,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开创我国运载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1965年,历史再次将一个充满挑战而又令人羡慕的机遇赋予了王希季———主持中国第一个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的论证和设计工作。时隔不久,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型号设计工作也落在了他的肩上。
高度的信任化作巨大的动力,他带领着已经积累了一定设计和研制经验的队伍,开始了更为深入也更为艰苦的探索。
按照王希季提出的方案研制成功的就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先驱者———“长征一号”。
王希季负责提出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设计方案,也是一个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案。30多年来,我国已经发射了3个型号的17颗返回式卫星,王希季负责提出的这个卫星方案,一直是返回式卫星系列的基本方案。而且,以此为基本型逐步形成的返回式卫星系列,也是我国使用公用平台最成功、研制周期最短、成本最低、发射数量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卫星系列。
此后,他又负责提出了第二和第三个返回式卫星型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完成了这两个型号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我国能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和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是全体航天工作者的努力结果,王希季更功不可没。
大力倡导和推广新技术
卫星研制是一项投资大、风险高的工作,作为一名思维活跃的总设计师,王希季经常会有新的想法产生,希望进行大胆的尝试。使产品的作用和性能不断有所补充和提高。为了支持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他不惜一次又一次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他力主在返回式卫星上试用新型国产彩色胶片,开了我国卫星彩色拍照技术的先河;他率先尝试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数字化,为卫星研制工作开辟出又一条新路;他坚持在卫星总装测试完毕出厂前进行整星振动试验,科学性和必要性得到普遍认同后被推而广之。
一次又一次地充当开路先锋,王希季并不认为自己有过人的胆识,而觉得只不过是对认定该做的事情不惜承担风险罢了。
站在发展的最前沿
王希季始终密切关注国际航天动态,并针对我国航天领域总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系列软课题研究。
他参加“863”计划航天领域两大主题——性能先进的大型运载火箭天地往返系统和载人空间站及其应用的研究论证工作,不遗余力地呼吁:应该以最小投入达到整体目的为方针,来指导未来的发展。
他参加“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对策”的研讨工作,在编写国家研究报告中担任航天技术方面的主要执笔人,并因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负责“2000年中国航天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提出“择优跟踪,循序渐进,形成体系,注重效益”的发展战略,为高层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最早研究载人航天技术的专家
王希季是最早建议“我国应以空间站系统为目标,从载人飞船起步来突破载人航天技术”的专家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研究载人航天技术的专家。六十年代后期,他就带领研制人员提出了“曙光一号”载人飞船的初步方案。这是一个曾得到毛主席批准,准备进行发射的单人飞船方案。计划因故夭折后,他始终留意着国际载人航天的动向,关注着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
研制宇宙飞船的工作重新启动之后,王希季是“神舟”总体论证的高层负责人。按照常规,高层负责人是不必负具体责任的,可他却“不顾身份”地参与进来,为解决穿舱等技术难题做了不少具体的工作。“神舟”号飞船成功地完成了首次无人飞行试验后,王希季又根据国际载人航天活动的最新动态,为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如何进一步发展献计献策。
生命虽有限,事业却无穷。为了事业的发展,王希季毫不在意自己的生理年龄,依然每天紧张不辍地工作着,充满活力,充满激情。他要趁自己还有精力进行探讨的时候,抓紧利用生命中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个小时,为后来者将前进的道路铺得尽可能平坦。
新世纪来临之际,这位“两弹一星”功勋用刚劲的笔力写下“甘为太空铺路石”几个字。这是他的心声,也是他40多年致力于航天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发已千茎白,心犹一寸丹”,功高德劭的长者让人们领略了什么是博大无私的胸襟,什么是精彩充实的人生。
王希季简历:王希季,1921年生于云南昆明,白族,1942年从西南联大机械系毕业,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动力及燃料专业攻读,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任教。1958年进入航天领域。
他是中科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次、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次、“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并被航天部授予一等功,国防工会授予航天劳动模范称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今年04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