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08月03日 15:36
1957年两位中国人第一次站在了诺贝尔领奖台上,他们就是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当时李政道年仅31岁,他和杨振宁成为全世界华人心目中的骄傲。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李政道教授仍在世界物理学前沿忘我探索,他说做科学就是我的呼吸。今年10月7日李政道教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一场大型报告会,题为物理的挑战,包括一百多位部级干部和20多位院士,有上万人聆听了李政道教授的精彩演讲,会后74岁的李政道教授接受了东方之子记者的独家专访。
李政道:尊敬的领导们,尊敬的来宾们,尊敬的同学们,我一生从事物理的研究,我觉得生命的活力就是来自物理的挑战。
记者:这一次演讲真的很精彩,而且我发现你讲的时候特别有激情,你不断在走动,在这个时候您是不是自己也特别兴奋?
李政道:这就等于我的一生了。
记者:我听说为了这个演讲,您准备了很长时间,5号的那天我看您专门到大会堂去试了一下。
李政道:6号也去了,两天都去了。
记者:而且您还叫一个同志到最后一排去听您讲?
李政道:对,这必须要试一试。因为你在上面根本不知道到底怎么样?
记者:您是不是做什么事都这么认真?
李政道:我想每件事情做嘛总是要做一遍,再一遍,再一遍,总是这样的。
记者:我知道您现在手头的工作有很多,而且您完全可以让您的助手或者让别人来帮助您做,为什么自己要亲自去做?
李政道:我想每一个事情你不亲自做一遍的话,你就没有充分地的把握从事这个科学研究。
记者:是不是也是这样一个道理?
李政道:科学研究必须这样,就是做一遍,再一遍,再一遍。我想做科学跟人的呼吸一样。你说你呼吸你累不累?为什么每一个人都要自己呼吸,你自己不呼吸怎么生活呢?做科学工作也一样。
记者:你把它看做是你的呼吸?
李政道:对。
记者:实际上就呼吸来讲是没有负担的,不是很累。
李政道:对,我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娱乐的,根本没有。做科学工作就是我的呼吸,也是我的一生的享受。
1926年李政道教授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年少时酷爱读书,被誉为神童。1957年,因为发现宇称不守恒,年仅31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教授一起荣获诺贝尔物理奖。李政道教授认为他的成功源于名师的培养。
记者:您在演讲的时候谈到了您的三位老师。
李政道:是的,一位是束星北先生,一位是吴大猷先生,还有一位是费米。
记者:作为一个学生,在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的选择,也会有很多的转折。遇到这三位先生是不是您在一生中的三个重大的转折?
李政道:三个人每一位都是对我有重大的影响。我遇见费米教授的时候是1946年,那个时候我还不到20岁。他那个时候早就是全世界最主要的一个物理学家。我那时刚到美国,英文也不会讲的,可是他还是每星期跟我花整个半天聊天。不光是聊天,他最主要把他自己做事的精神传递。
记者:什么精神?
李政道:要独立思考,设法克服困难然后解决问题的兴趣,每个问题都可以解决的。
记者:是不是同时还有一个不能轻信的这样一种精神。
李政道:就是全部没有,每个都要自己经历一遍这个精神。我很幸运就在29岁、20岁、21岁,在那个时候对我影响、接受的那个时候,就等于看一个人怎么生活的,怎么解决问题的。所以一生我就用这个办法,我自己带学生也一样,都是一对一的。也是每星期花半天,他把他自己的生活方法传给我。我的生活方法,这一点是必须要有的。这样才可以不断的追求新的问题的解答,也不会盲从,每个都要自己经过一下。
记者:您今天在演讲当中讲到了internet也好,包括现在的互联网也好,掌握了信息并不一定就理解了信息。
李政道:对,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不是理解,理解是人的脑子去理解。不通过自己的脑子,实际上是不属于你的,知识不是你自己的,要自己捋过一下,再变成自己的,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所以要独立思考把这些知识都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要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它需要一个情况,你得看,你有很多,这有食品什么,可它并不变成你的肌肉。
尽管已是78岁高龄,但是李政道教授从未停止过在科学道路上探索的脚步。至今他仍在美国主持物理学最前沿的研究。1972年以来李政道教授还把大量的精力倾注到国内。正是他的倡导和努力,中国有了少年班、博士后、中美联合招考研究生。1998年,他还倾其所有积蓄30万美元设立基金,用于中国优秀大学生进修科研。
记者:您是从事基础理论物理,就是基础理论研究的。
李政道:对。
记者:基础理论研究可以说需要耐得住寂寞,很可能很长时间看不到一个结果。李政道:你的对象是整个大自然界它总有结果的,因为是有一个规律在里边的,所以是可以找得到的,所以我自己运气很好。当然有时候找不到很苦闷,不过这个找不到,可能找到另外一个,今天找不到,明天可能找到另外一个。因为自然界它有很多我们不能了解的。
记者:您有没有苦闷的时候,就是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结果。
李政道:苦闷当然是有的,不过我想,你说你这个人是不是有时候你身体不好?那你有时候有些疼,每个人总有病疼,你说一有病疼就不生活?
记者:你在演讲当中提到在20世纪的时候,科学的文明是微观的文明,同时你也对21世纪文明作了一个预见。就是21世纪将是微观和宏观的相结合。那么从总的宏观、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讲,您认为我们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李政道:最大挑战就是怎么把宏观能够有控制,用微观联起来,就是挑战的问题在于怎么解?很难解。
记者:迎接挑战其实也是一种竞赛,你觉得中国在这个竞赛当中会跑在前面吗?
李政道:我想中国我们是有全世界1/4的人口,我们的文化悠久,我们是必须要保住一席之地。
上个月底,中科院研究生院为3000多名研究生实行的“李政道系列讲座”开课,因为工作忙,李政道教授送来了录像讲话,他在录像中说全世界中国人同根同源,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棵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人。李政道教授一直相信:21世纪世界物理学的领袖人物必将出现在中国,他对中国的青年充满信心,因为他自己的科学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