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10)


小灵通漫游未来
地下禁区
 
    我的采访日程表,排得满满的,紧紧的。
    吃完中饭,连个盹儿都来不及打,我和小虎子、小燕、铁蛋又坐进"五用车"出发
了。
    上午,"五用车"曾路过地下的高速公路。那高速公路有点像地下铁道,"五用车"
只能单向行驶。高速公路不算太宽,路边除了塑料墙壁之外,什么都没有。听小虎子说,
未来市地下不光有高速公路,还有一座庞大的地下城呢。我一听说地下城,当然挺感兴
趣,决定下午到地下世界去采访。
    "五用车"驶进地下高速公路,拐了一个弯,驶入另一条地下公路,速度便慢下来。
透过明净的车舱,我看见了像万花筒一样迷人的地下城!
    地下城的大街,竟然像北京的长安街一样宽广、笔直。一盏接一盏顶灯,雪亮雪亮
的,连地上丢根绣花针,都看得清清楚楚的。
    街道两边的商店,一间挨着一间。商店的橱窗里,五颜六色的灯光,像一束束鲜花
绽放。
    尽管在地下,清风习习,空气新鲜,一点也没有沉闷的感觉。
    地下城又大又深,一层又一层。环城公路是螺旋形的,像盘山公路一般。
    "五用车"沿着环城公路向地下深处驶去。
    公路两边花花绿绿的橱窗,渐渐稀少了。小虎子告诉我,商业区、住宅区在地下城
的上层。现在是工厂区--地下城的中层。
    真的,工厂一家连着一家。"未来市化工厂"、"未来市冶炼厂"、"未来市发电
厂"……一块又一块闪光的厂牌,从眼前掠过。
    在我的印象里,工厂总是跟"烟囱像森林"联系在一起。可是,眼前那么多工厂闪
过去了,我没有看见一根烟囱。尤其是发电厂,那烟囱常常是羊群里的骆驼--数它最
高,可是,"未来市发电厂"居然也没有烟囱。
    "烟囱哪里去了?"我问小虎子。
    "这儿的工厂不烧煤。"小虎子回答说。
    "那烧什么呢?"
    "什么也不烧!"
    "什么也不烧怎么能发电?"
    "老师说过,地球是个大火炉,越深越热。地心的熔岩,温度有几千摄氏度,甚至
上万摄氏度。现在,未来市的许多工厂搬到地下,用的都是地热,当然不需要烟囱了!"


小虎子说道。
    "怎么很少看见工人?"
    "这儿的工厂,很多是自动化工厂。还有的工厂让机器人在那里工作。机器人可以
24小时连轴转,用不着'三班倒',也用不着上下班。它们永远在上班。"

    "五用车"沿着地下环城公路,驶往地下深处。我很想知道,在地下城最深的地方,
究竟是什么样子?
    突然,"五用车"刹车了。环城公路当中,亮着一盏巨大的红灯。红灯两边,是八

个由霓虹灯管组成的红色大字:
    地下禁区 不准通行
    作为记者,职业养成了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越是"不准通行",越是"禁区",
我越想看个究竟。
    我们几个下了车。迎面,竟是一堵严严实实的铁墙。铁墙的上方,跟环城公路的拱
顶相接,连一条小缝都没有。
    铁墙正中,有一道铁门。铁门紧闭,旁边有盏小红灯,灯下有个按钮。
    "这儿你们来过吗?"我问小虎子和小燕。
    他们摇摇头。
    "这铁墙后面是干什么的?"
    他们又摇摇头。
    我猜想,灯下的那个按钮,也许是门铃按钮。我试着用手指按了一下。
    半晌不见动静。
    我又按了一下。
    仍不见动静。
    干脆,我把手指一直按在电钮上。
    还是没人来开门。
    小虎子是个急性子。他伸出小拳头,擂那铁门。小拳头擂红了,铁门仍纹丝不动。
    过了好久,铁门上突然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一张戴着橄榄绿镶着黄边大沿帽的脸,
出现在窗口。看上去,仿佛是一张嵌在镜框里的照片,那窗口恰好成了四方的镜框。
    "你们干什么?"那声音冷冷的。
    小虎子和小燕吓了一跳,不敢吱声。我连忙说:"我是小记者,想来采访。"
    "这儿是什么地方,你知道吗?"那声音依旧冷冷的。
    我答不上来。说实在的,我连铁墙后边是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可是,我又不能说
"越是不准通行的地方,我越是想去看看"。
    "这儿是禁区!"警察用很严肃的口气说道,"只有指纹已存入电脑档案的手指按
这电铃,铁门才会打开。无关人员一概拒绝入内。记者只有经过未来市政府批准,办好
手续,才能入内。"
    "警察叔叔,他是小灵通!"这时候,小虎子凑上来,说了一句。
    "小灵通?就是《未来时报》上报道的著名小记者小灵通?"警察叔叔那冷冷的口
气变热了。
    "对!对!对!"小虎子、小燕、铁蛋连声说道。
    "把记者证给我看一下。"警察叔叔说。
    我赶紧掏出红底金字的记者证,从小窗口递了进去。
    突然,铁门向旁边移动,露出一尺来宽的空隙。我们四个赶紧侧着身子挤了进去。
我们刚一进去,铁门就自动关上了。
    警察叔叔用手拍了拍我的脑袋瓜,说道:"小灵通,你是远道而来的小客人,我们
打破惯例,让你进入禁区参观。不过,这儿是禁区,你务必严格遵守这里的一切规定。"
    我点头答应了。
    警察叔叔说:"这儿不能乱跑。前面有三道门,每一道门都装有看不见的放射性射
线'门帘'。这'门帘'非常厉害,连小虫子都飞不过去。只要一碰上这'门帘',马
上栽下来,死在那里!"
    听警察叔叔这么一说,我的每一根汗毛都竖了起来。小虎子最爱东摸西跑的,听了
这话,两只手臂笔直垂了下来,紧贴在裤缝上,那副"老实"模样,我从来也没见过。
    "来,请上车。"警察叔叔带着我们登上一辆坦克车。车里又小又狭,关上车门以
后,非常闷。警察叔叔告诉我,这辆坦克披着厚厚的铅甲。铅能挡住放射性射线。只有
坐上这样的铅坦克,才能通过那无比厉害的"门帘"。
    铅坦克向前驶去,那声音在地下道里发出巨大的反响,给面前的地下禁区更增添神
秘的色彩。
    地下禁区是什么地方?是生产原子能的工厂?是军事重地?我暗暗猜测着。
    铅坦克像个问罐头,连一扇小窗也没有,缓缓地向前行驶,不知它开到什么地方。
    铅坦克开了好一阵子,大概是过了那三道"门帘"了吧,终于停了下来,门自动打
开。
    我们走下来,松了一口气。
    使我感到惊讶的是,面前既不是机要部门,也不是原子能工厂或军事重地,却是食
品工厂的包装车间。机器在那里自动包装,把从传送带上不断送来的白色的东西,装进
塑料盒里,然后送进冷藏库贮存。
    那些白色的东西是什么呢?
    我走近传送带,哦,看上去好像是虾仁。
    我感到奇怪,生产虾仁用得着这样戒备森严?
    我们紧跟在警察叔叔后边,参观这座奇特的地下工厂。
    这儿的车间都是密闭的,门窗关得紧紧的。我们只能从窗口朝里看看,不准入内。
    在一个车间里,我看到一层层架子上,有许多白色的东西在蠕动,远远望去,一片
白茫茫,看不真切。不过,至少可以断定,那白色的东西不是虾仁,因为虾仁怎么能蠕

动呢?
    从另一个车间的窗口望进去,我吓了一跳:里面黑压压的,许多黑色的东西在飞来
飞去,连窗玻璃上也歇着好多个。隔着玻璃,我看得清清楚楚,那是苍蝇!

    原来,这是一家苍蝇工厂。那"虾仁"是苍蝇的幼虫--白白胖胖的蛆!
    怪不得车间里的门窗紧闭,设下一道又一道"门帘",为的是不让一只苍蝇逃出去。
    警察叔叔告诉我,未来市的垃圾经过粉碎,通过管道送到这里,成为苍蝇的美餐佳

肴。苍蝇在这儿安家,繁殖后代。那些白白胖胖的蛆,营养价值不比虾仁差。100吨蛆,
含有40多吨脂肪和40多吨蛋白质哩!
    "这些蛆运出去,变成苍蝇可不得了!"我有点担心。
    "不会变苍蝇的。运出去的时候,经过那三道'门帘',全给放射性射线杀死了。"
警察叔叔答道。
    "谁高兴吃蛆?恶心死了!"小燕插嘴说。
    "喂鸡喂鸭呀!"警察叔叔幽默地说,"蛆吃垃圾,鸡和鸭吃蛆,你吃鸡和鸭!"
    我们一听,都乐了。
    在这家工厂里,我还参观了"白蚁车间"。那些白蚁也养得白白胖胖。听说,一斤
白蚁含的脂肪,比一斤牛肉含的脂肪还多。白蚁还含有许多氨基酸,味道可鲜美呢,鸡
鸭最喜欢吃。
    这儿的"蝗虫车间"、"蟑螂车间",也挺"热闹",每天的产量十分惊人。
    苍蝇、白蚁、蝗虫、蟑螂都是害虫,除了这儿,在未来市已经把它们一扫而光。正
因为这样,这儿戒备森严,绝不允许有一只活的害虫溜出去。
    警察叔叔说,这儿也像一座监狱--害虫监狱!
    在这里,害虫们再也没办法传播疾病,只好乖乖地服从人的命令,成为蛋白质的生
产者,成为脂肪的生产者。
    当我离开地下禁区的时候,发觉坦克里有股药水味儿。那是因为坦克只有经过彻底
消毒、灭菌、杀虫,才允许开出去。要严防那些害虫躲在坦克里蒙混过关。
 

  
 
 

 

小灵通漫游未来

 


小灵通漫游未来
历史的画廊
 
    地下城的灯光长明,在那里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当"五用车"钻出地面,我看
到血
红的夕阳沉没在高楼大厦后面,这才意识到,我在地下世界度过了整整一个下午。
    当我们回到小虎子家里,可真热闹透了。
    隔壁的门开了,小虎子的爸爸妈妈从里面出来,跟我握手。
    隔壁的隔壁的门开了,小虎子的爷爷奶奶从里面出来,亲昵地拍着我的肩膀。
    隔壁的隔壁的隔壁的门开了,小虎子的老爷爷老奶奶从里面出来,用手抚摸着我的
脑袋瓜。
    隔壁的隔壁的隔壁的隔壁的门开了,小虎子的老老爷爷老老奶奶从里面出来,亲着
我的脸蛋儿。
    哦,就在我采访地下禁区那时候,小虎子的爸爸妈妈的"抽屉房子",从郊区搬过
来了;小虎子的爷爷奶奶的"抽屉房子",从海滨大楼搬过来了;小虎子的老爷爷老奶
奶的"抽屉房子",从湖滨大厦搬过来了;小虎子的老老爷爷老老奶奶的"抽屉房子",
从荷花大楼搬过来了。嗬,全家老老少少、大大小小10口人(加上铁蛋共11口)大会师
了!
    小虎子的爸爸和妈妈,似乎是全家的中心。10口人,加上铁蛋和我,全都聚集在小
虎子的爸爸妈妈那房间里,济济一堂,好不热闹。
    客厅当中,放着一张圆桌,不多不少,正好放着12张圆凳。我们12个人,正好坐一
桌,虽说铁蛋不吃东西,也坐在那里凑热闹。
    小虎子的爸爸妈妈,已经准备好了饭菜。每人面前放着一杯橙黄色的橘子汁。
    小虎子的爸爸举起了自己面前的橘子汁,说道:"《三国演义》开头有句话,'分
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家也是这样。平时'分',谁喜欢什么地方,就住到哪儿。
每逢过年过节就'合',住到一起。今天,我们全家为了欢迎'老朋友'兼'小朋友'
的小灵通,'合'在一起。干杯,为欢迎小灵通而干杯!"
    晚上愉快的聚会,其实既是欢迎会,又是欢送会--我决定在次日中午离开未来市。
    我第一次漫游未来市,用了整整三天时间。这次故地再游,仍旧用了整整三天。
    我在《小灵通漫游未来》中,曾经写到过我当时的心情:
    说实在的,我是多么希望能在未来市多住几天。而小虎子和小燕呢?他们简直已经
是第100次对我说了:"小灵通,急什么,在我们这儿再往几天吧!"
    然而,当我一想起编辑部交给我的采访任务,一想到编辑部的大朋友在焦急地等着
我的稿子,还有那成千上万个小朋友在急切地等着看我写的新书,我就连一秒钟也不想
多耽搁了!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和那时那刻一样。
    在未来市,我只剩下最后一个上午了。我对小虎子和小燕说,在这个上午,我希望
采访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到历史博物馆去!"小虎子这么说。
    "到历史博物馆去!"小燕同样这么说。
    "对啰,历史博物馆最值得一看!"小虎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爷爷、
老奶奶、老老爷爷、老老奶奶,也都这么说。
    吃过早饭以后,我和小虎子、小燕、铁蛋坐上"五用车",直奔历史博物馆。
    历史博物馆的模样,有点像北京的天坛:下面是圆柱形的展览厅,四壁全是大块大

块的玻璃,一派现代化建筑的味道;上面却是圆锥形的屋顶,装饰着天蓝色的琉璃瓦,
一派古色古香。这似乎象征着它是一座"古今结合"的建筑。
    "五用车"来到历史博物馆门口,我正准备下车,没想到,"五用车"竟径直驶进
展览厅。
    展览厅内宽敞明亮,人造大理石地面像镜子一样又平又光。
    令人奇怪的是,展览厅的内壁,盘着螺旋形的"公路"。观众们坐在各自的"五用
车"里,沿着"公路"徐徐前进。一路上,陈列着许许多多化石、标本、模型、实物、
图片、照片、机器之类,组成一条漫长的历史画廊。这画廊起码有好几公里长。幸亏是
坐车参观,要不,会把腿都跑酸。
    哦,历史的画廊,也是历史的长河,它的上游是"过去",它的中游是"现在",
它的下游是"未来"。
    "五用车"来到了"上游",慢慢驶向"中游"、"下游"。
    在"上游"的源头,有一个巨大的蔚蓝色的球,在凌空徐徐转动。这个球,一望而
知是个地球模型。可是,我弄不清楚它"无牵无挂",怎么会凌空转动,仿佛宇航员在
太空中看到的地球一般。
    旁边站着个机器人解说员,她指了指那蔚蓝色的球说道;"宇宙中有数以亿计的星
球,我们的故乡--地球只是其中普通的一个。据说,地球的年龄至少已经有46亿
'岁'。在地球'老爷爷'面前,人类只不过是个小孙子!"
    没想到,这时候走来一个男机器人,说道:"她讲得不对,人类在地球'老爷爷'
面前,连做个'小孙子'的资格都不够!来,你们这些'人'跟我来!"
    嗬,这男机器人挺神气地对我们这些"人"(他大概没看出车上的铁蛋不是"人")
说着。他朝前走,"五用车"也跟着他向前进。
    他来到一张巨大的挂历前面站住了。这挂历上画着12个月和各种各样的图画。
    机器人指着大挂历说:
    "在你们的面前,不是一张普通的挂历,而是46亿年当作一年,一个世纪算起来还
不到一秒,把漫长的时间高度'压缩'在这历史挂历中。"
    "如果把地球诞生的那一天算作元旦,那么,一直到2月份,地球表面才穿上了
'外衣'--地壳。"
    "到了4月份,地球上才出现最原始、最简单的古代生物。"
    "到了12月中旬,那是恐龙在地球上最昌盛的日子。"
    "一直到除夕--12月31日晚上Ic点钟,人类才在地球上出现。不过,那时候的人,
还只是人科动物!"
    "一直到12月31日晚上11点55分,现代人才出现在地球上--现代人充其量只不过
有着5万年的历史。"
    我赶紧拿出手提摄像机,拍下这大挂历。我觉得这大挂历画得实在太好了。它使我
明白,那"过去"是多么多么漫长!
    这时候,刚才那位女机器人,不知道怎么也走了过来。她说:"诸位观众,请不要
误会,以为'现代人'就是穿西装、着皮鞋的人。来,你们这些'人'跟我来,去见识
见识现代人!"
    她一边说着,一边朝前走去。"五用车"跟着她向前进。
    走过小小的"单细胞动物",走过漂亮的海星,走过柔软的文昌鱼,走过庞然大物
--恐龙,走过古老的始祖鸟,走过已经绝迹的猛犸象,走过人类的近亲--类人猿,
走过那熟悉的北京猿人,那女机器人停住了脚步。
    女机器人指着一个光着膀子、腰间围着兽皮短裙的"土里土气"的人,说道:"他
就是现代人!"
    原来,只是因为现代人的模样儿,跟现在的人差不多,才叫"现代人"。"现代
人",并不是"现代化的人"!
    那位现代人在干什么呢?他正在用石块砸石块,砸出一把把石斧、石刀。他生活在
"石器时代"。
    我想仔细看看他怎么砸石斧。没想到,由于挨得太近,一块石屑溅到我的脸上。我
吓了一跳。用手一摸,脸上连皮都没有擦破。我明白了,眼前看到的现代人,只不过是
"立体电视"罢了。
    "走,你们跟我往前走!"这时,男机器人追上来了,对我们说,"我们沿着时间
的长河往前走,去看一看'青铜时代'!"
    "五用车"跟着男机器人往前走。一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时间的里程碑:
    写着"1万年前"的时间里程碑过去了,那时候农业诞生了。
    写着"公元前8000年"的时间里程碑过去了,那时候畜牧业诞生了。
    一块写着"公元前3000年"的时间里程碑出现在我们面前。男机器人站住了,说道:
"青铜时代从这儿开始。"
    小燕对青铜镜挺感兴趣,拿起来照自己的脸,照了半天,才看到镜子中模模糊糊的
人影儿。她说:"跟我的小玻璃镜相比,差多了!"

    小虎子拿起一块青铜币,掂了掂那沉重的分量,对我说:"小灵通,你出差的时候
如果带一袋子青铜币,会把你累得连路都走不动!"
    喔,那青铜的编钟响了,那钟声悠扬,非常动人。
    喔,那青铜的"越王勾践剑"寒光闪闪,非常锋利。

    女机器人追上来了,她说:"跟我来,去看一看铁器时代!"


    她带领我们来观看一块时间里程碑,上面写着:"公元前2000年。"铁代替了青铜,
开始了铁器时代--铁的武器,铁的工具……
    男机器人追上来了,他说:"别在历史长河的上游流连忘返。走,跟我来,大踏步
地走向中游,那儿更加精彩!"
    走过中国的万里长城,走过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走过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
学",走过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走过列文虎克发现的微生物,走过牛顿的"运动三大
定律"……
    男机器人在"18世纪"这块时间里程碑前站住了。他指着蒸汽机说道:"蒸汽机的
诞生,开始了'蒸汽时代'。"
    女机器人领着我们来到"19世纪"展览馆。她说:"发电机和电动机的诞生,又开
始了'电气时代'。"
    这时候,男机器人赶上来了。他和女机器人手拉着手,领着我们来到"20世纪"陈
列馆。
    男机器人指着"1945年"这块时间里程碑说:"这一年,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开始进入了'原子能时代'。"
    女机器人指着"1946年"这块时间里程碑说:"这一年,世界上第一台电脑诞生了,
开始了'电脑时代'。"
    男机器人指着"1957年"这块时间里程碑说:"这一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上天,开始了'宇宙航行时代'。"
    女机器人这时向我们鞠了一躬,说道:"亲爱的人们,我们机器人的生日,到现在
还没有考证出来。有人说,早在1773年瑞士的钟表技师贾凯·德洛斯父子,就制造了一
个1米高的机器人,装上发条以后,这个机器人会拿着笔写字。不过,只有在1946年世
界上有了电脑以后,我们机器人有了'脑子',才成了真正的能为人类服务的机器人。
我们机器人是人类的忠实仆人。尽管有人说'机器人时代'开始了,可是,在我们机器
人看来,应该更确切地说,'机器人为人类服务的时代'开始了!"
    男机器人这时也向我们鞠了一躬,说道:"'机器人为人类服务的时代'开始了!"
    历史长河的"中游"结束了。
    "五用车"驶向"下游",驶向未来。"下游"无穷无尽,无边无际。那两位机器
人解说员不见了,不知去向。
    一个又一个时间里程碑,从我们的身边闪过:"21世纪"、"22世纪"、"23世
纪"……"100世纪"、"1000世纪"、"1000O世纪""1    0世纪"……
    "下游"除了一个个时间里程碑之外,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
    "五用车"沿着展览厅内螺旋形的"公路"不断向上盘旋,在一片空白中前进。
    "五用车"终于开到了展览厅顶部的出口处。
    在出口处,我看见一行令人深思的字:
    "未来是一朵美丽的花,花儿要靠小园丁们双手栽!"
 

  
 
 

 

小灵通漫游未来

 


小灵通漫游未来
尾声
 
    从历史博物馆回来,已经是中午了。
    吃过中饭,我便匆匆忙忙赶往屋顶。铁蛋已经坐在"五用车"里。这位"亲爱的大
使"送我回去。
    屋顶草坪上好热闹,小虎子、小燕,还有小虎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爷
爷、老奶奶、老老爷爷、老老奶奶,全体出动欢送我。
    "小灵通,以后再到这儿来做客!"小虎子说。
    "小灵通,欢迎你以后三游未来市!"小燕说。
    "一定,一定,我一定再来你们这儿做客!"我在"五用车"里不断地向他们挥手。
    "五用车"起飞了,像箭一样钻进瓦蓝的天空。
    远了,远了,未来市像个小圆点,慢慢消失了。
    我掏出了稿纸,开始写《小灵通再游未来》。我要抓紧分分秒秒,赶快把我在未来
市的新见闻,写进《小灵通再游未来》,奉献给千千万万的小读者。
    我忽然发觉,铁蛋也在写什么东西。
    他见我在看他,连忙把手中的稿子递给我,说道:"小灵通,请你多多指正。"
    我一看,他呀,又在给《未来时报》写报道。这报道总共两行字:
    著名小记者小灵通离开未来市
    小虎子全家前往屋顶草坪欢送
                            铁灵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