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姓身边的“太空文明”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不久即将发射,实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突破。如今,返回式卫星等常规卫星的发射几乎不是新闻,只有载人航天、探月等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随着人类对太空的认识和探索越来越深,“太空”,正在从一个过去只能想象的领域,悄然走进百姓的现实生活。
    卫星技术:天涯若比邻
    “仅一个卫星通信技术,就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电话、数据传输、电视转播、卫星电视教育、移动通信、救援、远程医疗等上百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顾逸东告诉记者。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今天,我国卫星电视和广播覆盖率达90%以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然而今天,伊拉克战争、世界杯、东南亚大海啸……全球几乎在同一时刻知晓了这些大事。通信卫星的使用,结束了只有几个频道的电视时代,也让地球成为“村落”。当我们拨打或接听越洋长途时,也是“天地通话”,因为现在我国的国际电话都是通过卫星传输的。至于移动电话,更是如此。
    “不出门也能看天气”。我们每天在电视里看到的天气预报,就是由我国的风云一号或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提供的数据源,这两颗卫星已被列入全球信息共享网络。
    卫星能为人们提供沙尘暴、龙卷风、地震、火灾、污染监测等服务,为农民提供农作物产量估计与病虫害预报,还能为渔民提供鱼类的位置信息。
    太空育种:神话成现实
    太空具有在地球上难以模拟的、独特的高真空、强辐射、微重力等环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场所。利用太空特殊环境诱导植物性状变异,培育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就是太空育种。
    不完全统计显示,自1987年以来,有8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乘坐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太空育种试验。1999年到2003年的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先后将甜瓜、番茄、西瓜、向日葵、蝴蝶兰、烟草、雅安黄连等植物种子送入太空,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还搭载了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
    初步试验结果表明,从搭载物品中可精选出优质的品种,其果实大小、营养物质的含量以及抗病虫害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例如,1996年搭载的万寿菊,原本只能开两个月,太空育种后花开了4个月还无败象。1999年四川等地开始种植的太空番茄、青椒等,平均产量增加了10%至20%,果形增大,品质提高,抗病害和可逆性增强。目前,我国已建有多个太空育种基地。
    空间科学:明天会更好
    “人类进步的每一次飞跃,都以对天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为标志。最初的人类只适应陆地,两千多年前开始向海洋进军;20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太空。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把外层空间称为人类生存的第四疆域。”顾逸东说。
    从陆地到天空,每一个新的疆域都大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类近半个世纪的空间活动,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成果,有的已经用于改善人类生活,有的将在不远的将来体现到百姓生活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胡文瑞说。
    胡文瑞介绍,在人体的几百万种蛋白质中,人类已经了解的不足百分之一。“空间微重力环境下,蛋白质可以生长出很大的晶体,可以用来进行结构分析。如果应用到制药上,每分析成功一种蛋白质的结构就会生产出一个新产品。”
    据悉,美国一般用于开发一种新药的研发费用在5到10亿美元,平均耗时5年左右。空间环境下研究蛋白质无疑会大大提高效率和质量,其成果可能用来改变人类健康状况,解决食品、医药等问题,大大提高人的生存质量。胡文瑞估计,“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然而,成果一旦应用,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将是难以估料的。”
    除此之外,空间材料学的研究成果也被认为可以直接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用一种叫做“沸石”的材料作为催化剂炼油,科学家们以提高炼制效率百分之一为目标,在空间展开研究,如果成功,按照美国每年炼油花费900亿美元来算,一年可节约9亿美元。
    我国科学家也有相应的计划,中国一年需要约20亿吨煤,如果能通过空间试验把效率每提高千分之一,按每吨煤400元人民币计算,每年就是8亿元的效益。
    人类,正在向“太空文明”时代迈进。而对太空的探索,人类却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