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做生意的,都讲究个“卖什么吆喝什么”。开点心铺的自然要叫卖包子、油条、豆腐脑,而经营电器店的则少不了推销电视、电话、录音机,因为这都是他们的“主营业务”。换句话说,只有把自己熟门熟路的买卖做好了,他们的“碗里”才永远不愁没饭吃。而等到主营业务成了气候,兜里的银子越攒越多,一些具有开拓精神的经营者就不再满足于此,他们在吃着“碗里的”同时,也想看看“锅里”还有什么,于是就有了所谓“多元化经营”。
笔者以前在菲律宾呆了五年多,与那里的华人首富陈永栽先生有过一些来往。陈先生名下拥有烟厂、酒厂、宾馆、银行等实业,堪称典型的多元化经营,但熟悉他背景的人都知道,他当初发迹主要是靠烟草业。马科斯执政时期,陈先生搞到了烟草经营许可证,在吕宋岛中北部从事烟草种植,很快便成为菲律宾首屈一指的“烟草大王”。在随后的数十年里,陈先生依靠当时积攒的“第一桶金”,开始了驰骋商界的多方位出击。在一次交谈中,他感慨地对记者说,烟草虽然利润丰厚,但毕竟不是长远之计,因为烟草业受到的限制将越来越多,如果不转行做其它生意,恐怕以后的日子就不会那么好过了。
事实上,在美国也有同样的范例。在全球富豪榜中名列前茅的盖茨和巴菲特,应该也会对主营业务与多元化经营有切身的体会。拿盖茨来说,当初以“科技神童”的个人资本杀入电脑软件业,缔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微软帝国。但盖茨本人曾坦言,他除了电脑软件之外,懂的东西还真不太多,而且他对挣钱的兴趣也并不十分浓厚,因此,他打定主意一辈子只经营这么一家公司,即使是并购来的公司,也随即变成了微软的子公司。盖茨至今仍死捂着上亿股微软股票,对于他来说,纳斯达克指数天天“跳水”也没有关系,只要微软股价坚挺就好。
而“股神”巴菲特无疑是崇尚多元化经营的典型,他最早投资纺织厂,后来又进军保险业,目前他的旗舰产业中还包括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和麦当劳等享誉全球的品牌公司。除此之外,这位自称只拿29万美元年薪的73岁老汉,还拥有40家尚未上市的公司。
由此看来,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首先必须把自己的主营业务搞好。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多元化经营才有可能付诸实施。也就是说,先要吃好“碗里的”,再找机会看看“锅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