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广应用背景
翘嘴红鲌(Erythroculte itishaefornis),俗称白鱼,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各大水域,其肉质鲜美,是闻名遐迩的“太湖三白”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捕捞强度及其它各种因素影响,天然野生资源日趋减少,加之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提高,需求量不断上升,因此市场供求矛盾突出。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养殖结构调优,特别是翘嘴红鲌鱼种、成鱼池塘养殖技术有所突破,翘嘴红鲌在太湖流域的浙江湖州、余杭,江苏宜兴、吴江等地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目前人工养殖翘嘴红鲌的利润是常规鱼的6—10倍,开展翘嘴红鲌人工养殖发展空间较大。
二、关键技术环节
1、大规格鱼种培育
翘嘴红鲌大规格鱼种培育是成鱼主混养成败的关键。鱼种池面积控制在 1—3亩,宜小不宜大,容易驯食,且吃食均匀,便于强化培育。注意水质调控和密度控制,并做好驯食控制,做到多次投喂,每天吃足。
2、成鱼主混养技术
(1)成鱼主养技术
成鱼主养技术是以翘嘴红鲌为主要养殖品种的一种养殖模式。适宜面积2—10亩,冬季放养规格15公分以上(水温5—8度较宜)放养数量800—1000尾/亩,可搭配放养少量青虾、白鲢、鲫鱼。翘嘴红鲌主养重点要抓好饲料投喂和水质水位调控两个技术关键。
(2)成鱼混养技术
翘嘴红鲌属上层鱼类,与养殖水体其它鱼类大多数不构成生存竞争,因而在鱼池、蟹池、网围等养殖水体混养适量鲌鱼,可充分利用水域空间,以低质野杂鱼、残饵等为食,增加综合经济效益。
三、相关配套技术
1、亲本选择与培育技术
注重亲本选择与培育。挑选3冬龄以上,规格1.5—3公斤健壮野生个体(有条件可采用选育技术),投喂活的饵料鱼或蛋白含量较高的配合饲料,培育期间可适量配放青虾、鲫鱼等以自行繁殖活饵供其利用,春季降低水位促进水温回升,4月中下旬始,每周换水,增加水流剌激,促进性腺发育。
2、人工催产与孵化技术
人工催产与孵化方法基本同四大家鱼,人工催产药物一般为HCG、LRH-A、DOM、PG等,水温25℃左右,效应时间一般为8—9小时,可实施自然产卵或人工授精。
人工繁殖亦可在网箱内人工催产。网箱为有盖箱,设置在鱼池、蟹池均可。产卵后及时移入孵化池孵化,也可直接在池塘孵化育种。
3、病害防治技术
病害以预防为主,做好清塘消毒。一是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饲料新鲜、适口、定量;二是定期用生石灰5—10公斤/亩化浆全池泼洒,调节水质;三是生物防治,搭放青虾、白鲢等,并经常用光合细菌或EM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四是及时捞除病死鱼并深埋。
四、适应推广地区
全省淡水养殖地区
五、达到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养亩产300公斤以上,规格400克/尾以上成鱼占80%以上;较常规鱼养殖亩增加经济效益1000元以上;冬片鱼种规格15公分以上;混养亩产3—10公斤,亩增利80—2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