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我国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9.4万个。目前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7265万户,平均每户增收1000元,比2000年增加100元。 农业产业化发展已成为“三农”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又是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出五大新特点: 1.中西部地区产业化组织发展提速,东中西部地区分布差距逐步缩小。据农业部最新统计,东部地区已形成农业产业化组织4.3万个,占45.2%;中部地区2.9万个,占31.2%;西部地区2.2万个,占23.6%。与2000年相比,中西部比重增加了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较快发展,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 2.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结构趋向合理。经过两年的发展,种植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4.4万个,占46.8%;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3万个,占24.1%;水产业产业化经营组织7781个,占8.2%;林业产品产业化经营组织9786个,占10.4%;其他9871个,占10.5%。与2000年相比,种植业比重略有下降,畜牧业比重持续上升,水产业比重基本持平。表明我国近几年进行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内部的种养业结构得以优化。 3.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出现新亮点。目前,在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51.9%,合作方式占12.6%,股份合作方式占13.3%,其他方式占22.2%。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利益联结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出现许多创新:一是丰富订单内涵,稳定企业和农户的关系。新型订单除了包括定购产品数量、质量外,有的制定了最低保护价,提供系列化服务,有的还增加了“企业担保、银行贷款、政府贴息,解决农户资金不足”等新内容。二是引入保险机制,提高共御风险能力。有的龙头企业建立风险基金、有的通过参加商业保险方式降低风险。三是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四是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4.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农户能力增强。近年来,各类产业化组织依靠自身实力,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总体规模和平均规模都有所增强。据农业部最新统计,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972个,比2000年增加了66.3%。 5.龙头组织经营管理效益再创新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各类产业化组织通过优化资本结构,采取兼并联合、股份制改造、租赁承包等各种方式进行改制,增强了企业活力,完善了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据农业部最新统计,龙头企业的利税总额达1042亿元,比2000年增加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