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女》第11期刊登伍绍祖的文章,记述了一个让他钦佩的同学———李兴中。
文章说,家境并不宽裕的李兴中一直到了读研究生时仍没有手表。虽说那会儿的学生并不会攀比这些,但没有手表确实也很难掌握时间,有时还会误了上课。为了掌握时间,聪明的李兴中脑子一转,竟然自行研制出了一种计时装置:他找来一个空墨水瓶,上面竖插一个细玻璃管,然后用蜡烛油封好固定住,里面装上豆浆。因为豆浆是一种混浊液体,豆浆里的混浊物沉淀时在液体中有一个明显的界面,这个界面会缓慢下降,然后借别人的手表标定出界面下降的时间过程。这样,每次他到图书馆或自习教室看书的时候,只要把这一瓶豆浆摇匀,然后看沉淀物界面下降到哪里就知道大概时间了。
李兴中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北省的一个县的钢铁工厂,负责烧冲天炉。按说作为一个理论核物理专业的研究生,被分去烧冲天炉,换个人恐怕是要怒气冲天的。但李兴中却没有埋怨自己的时运不济,他把烧冲天炉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还制定了一套工艺制度。后来,核工业部一个专门研究可控热核反应的研究所调他走时,湖北的那家工厂还半天舍不得放他走。过了几年,他又从那个研究所到美国进修,学成之后回到祖国,最后被安排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教授。
听人介绍,李兴中现在研究的是“冷核聚变”。这是世界上很热门的一个课题,又是争论很多的一个课题。有一些科学家,也包括我国的一些人认为,这完全违背了科学常识,聚变需要千万度的高温,怎么能“冷”?甚至有的人还说,这是“伪科学”。但他还是顶着压力继续研究。这更增加了我对他的钦佩。如果研究的结果是否定的,他的这种精神本身就是真正的科学态度,应当提倡、发扬;万一研究的结果是正面的,那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人类的能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