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从20世纪后期起,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信息和知识,谁拥有了信息,谁就能占据优势和取得主动。
从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经济阶段和几百年的工业经济阶段。在农业经济阶段人类认识到物质资源的重要性;在工业经济阶段,人类学会了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能量。现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兴起,人类又开始学会大规模地处理和利用信息,信息作为物质与能量之外的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第三种战略性资源,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这种发展,对世界经济、科技和社会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信息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中,信息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和经过传递后的再现。信息是经加工、处理后且有用的数据。人们接收和利用信息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信息是人类社会进行沟通和交流的纽带,是文明进步的基石,人类正是通过对不断积累起来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推论、创造着新的文明,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文字、数据、声音、图像均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纸、磁盘、光盘是现代记录信息的主要载体;知识是特殊的信息,是人类对信息的提炼而形成的客观规律的总结,是最有价值的信息。
信息具有与物质、能量不同的特征。其主要特征有:
传递性:信息总是处在传递过程中,没有传递就没有信息。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形成了跨越国界的信息流通通道,加速了信息的传递。
时效性:信息随时间而变化,只有掌握最新信息并及时有效应用,才能实现价值,创造财富。
累积性:信息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反映,随着时间推移,信息会不断积累和增长。
共享性:与物资、能源的独占性相反,信息可以为众多使用者共享,而且会因为使用中的交流呈现信息内容的增多。互联网为全人类共享信息提供了技术手段。
无限性:与物资、能源的有限性相反,信息资源不断扩张,没有限度,永远不会耗尽。
二、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检索、传递、分析与显示的高技术群。软件技术、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和网络是信息技术的代表,新型元器件技术和功能材料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并以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技术为中心。
信息技术是当代高技术群中发展速度最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渗透力最强,影响最大的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会对经济建设起到"倍增"作用,而且正促使人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三、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中心内容,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一般认为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通信业,是世界范围内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并已超过汽车制造业而成为第一大产业部门。
四、信息化
所谓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
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其内涵包括两个层次,即信息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产业及信息咨询服务业高度发达和完善。其外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信息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所对应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利用的能力和水平。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信息化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家统一规划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现代化进程。
五、信息经济
信息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都是以非再生性资源--物资和能源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而信息经济是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信息经济的突出标志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并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并且在社会与经济中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并且成为经济增长的基本资源;信息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例较大;信息网络成为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并改变了生产与交换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