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0年代以来,日本的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开始进行重大的调整。
战后由“中进国”水平起步的日本,到80年代,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已十分巩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与美国不相上下。从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日本之所以有今天,多有赖于有效地引进、消化、吸收和改进外国开发的先进技术,建立自己独具特色的高效率生产体系,同时不断培育自己的研究开发能力的“追赶战略”。
然而自7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工业产品的强大国际竞争力相继引起了一系列的贸易摩擦。随着贸易摩擦的加剧,国际社会对日本的指责纷至沓来。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白坐车”,即日本的产业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白坐了欧美的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开发之车。例如时至1985年8月,日美科学委员会在美国举行的题为“尖端技术与国际环境”的双边讨论会上,美国还在强烈地谴责日本。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据说日本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的,但先进的只是技术,而不是科学。根据你们目前的状况,你们完全有能力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作出重大成果,对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但你们一点也不干。你们只是把外国出现的创造性科研成果拿来,作为技术进行加工。”日本对其他各条指责都一一据理进行了解释或反驳,唯独对这一条只得承认“今后要多加努力”。
科学技术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后起国家,引进和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来发展自己的产业经济,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然而象日本这样已经成长为经济大国的技术强国,并对先驱者构成严重经济威胁的情况下,这种追赶战略显然就不完全适用了。用流行的话说,就是:“经济大国另有经济大国的义务或责任”。日本要继续在国际社会生存和发展,除了在经济上进行结构性调整以谋求“国际协调”外,还必须加强独创性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以便对国际社会作出“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贡献”。
从科学技术本身来看,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距离正在不断缩小,科学转化为技术所需的时间也在缩短。已经在许多技术领域走到世界前沿的日本产业经济,为了维持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竞争能力,也需要认真加强基础研究,争取成为新技术的首创者。
在这样的内外环境背景下,70年代末期以来,“创造性科学技术立国论”在日本应运而生。1981年,日本政府也开始采用了“科学技术立国”的口号。此后,官方和民间都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为此,特别要加强政府的科学技术政策。简言之,就是要求日本从借用别国技术的地位,向自己创造崭新技术,并向他国提供新技术的地位转化。
加强基础研究,振兴富于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活动,政府的主导作用是责无高贷的。1983年,在科学技术会议属下成立了政策委员会,以加强科学技术会议贯彻科学技术政策的职能。
1986年3月,日本内阁以科学技术会议的第12号报告为基础,作出了“科学技术政策大纲”的决议。日本内阁专门就科学技术政策正式作出决议,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大纲”以下列基本方针为主线,规定了日本今后的科学技术基本政策。
基本方针是:以加强基础研究为中心,振兴富于创造性的科学技术研究。与此同时,要充分注意科学技术与人类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国际性。
政策重点有三个方面:
1.整顿和加强产、学、官各与其使命相称的科研体制。
在日本,多年来,民间产业界以开发和应用研究为中心的科研活力十分旺盛,而本应以创造新技术种子为中心使命的政府有关科研机构则活力不强。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大纲”规定,由科学技术会议对国立试验研究机关的“活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据此决定整顿和加强的基本措施。
2.创造和加强有利于创造性科研活动的条件。
“大纲”规定,要综合考虑,灵活实施扩大投资、培养人才、加强科研基础、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政策措施。
3.推进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活动。
“大纲”规定,各重点领域要以基础性、先导性的科学研究为中心,大力进行有效的研究开发。内阁总理要陆续确定下列重点推进领域的研究开发基本计划。
(1)预期有新进展的基础性、先导性科学技术
①物质和材料科学技术
②信息和电子科学技术
③生命科学
④软科学技术
⑤宇宙科学技术
⑥海洋科学技术
⑦地球科学技术
(2)以活化经济为目的的科学技术
①天然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②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③生产技术和流通系统的高效化
④资源的再生和利用
⑤社会服务和生活服务水平的提高
(3)以提高社会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科学技术
①类身心健康的增进
②富有个性的文化生活的形成
③舒适安全社会的形成
④全球性人类环境的改善
根据科学技术政策大纲这一基本纲领,日本政府正在陆续制定有关的政策和计划。
关于加强国立试验研究机关的科研体制问题,日本内阁总理于1985年12月向科学技术会议提出了第13号咨询,题为“国立试验研究机关的中长期设想”。科学技术会议随即在综合计划部会下设立了“国立试验研究机关分科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最后于1987年8月向总理提出了报告。报告根据国立试验研究机关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明确了国立试验研究机关应肩负的使命,以及为完成这种使命需采取的中长期措施。
关于使命,报告指出,突出重要的政策课题是:推进国立试验研究机关以创造新技术种子为目标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的研究,以及使国立试验研究机关国际化,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对国际社会作出贡献。
关于政策措施,报告提出了下列各点:
1.要建立适合于创造新技术种子的基础性、先导性研究的管理体制,推进跨单位和跨省厅的研究活动。
2.国产试验研究机关的任务和组织要进行适时的调整。
3.要改善研究机构的运营和管理,其中包括扩大研究所长的酌量权,实行有效的研究评价制度,促进研究交流,以及实行有利于改善年龄结构的人事制度等。
4.有效地重点加强经费和人员保证,研究设施和设备的调整和充实,以及研究支援力量的建设,并且要对与研究有关的各种条件进行灵活的运用和管理。
关于“大纲”规定的制定重点领域科研计划问题,日本政府首先抓了物质和材料科学技术。1986年5月,内阁总理向科学技术会议发出了第14号咨询,题为“关于物质和材料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基本计划”。科学技术会议为此设立了“物质和材料科学技术部会”,经过反复审议,于1987年8月提出了报告。报告确立了研究开发的目标:①新现象的探索和理论解释;②新物质和新材料的创造;③根据需求开发材料技术;④通用基础技术的开发,并且提出了为达到这些目标需采取的推进措施。
其次的计划为“信息和电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基本计划”。科学技术会议于1987年12月成立了“信息和电子科学技术部会”开始对内阁总理提出的第15号资询进行研究和审议。
此外,科学技术会议还就11号报告中提出的综合推进人类科学的研究的基本政策进行了研究,于1986年5月向内阁总理提交了“关于推进有关长寿社会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政策的意见”,1987年8月又提出了“关于推进大脑和神经系统科学研究的基本政策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免疫科学研究的基本政策的意见”。在这些意见中,系统地整理了研究开发的目标,并提出了推进这些研究活动的政策措施。
关于“大纲”中规定的调整和加强科研条件中的强化科研基础问题,日本内阁总理于1988年1月向科学技术会议提出了题为“关于调整和加强振兴科学技术的基础的基本方针”的第16号咨询。科学技术会议议定由综合计划部会在生命科学部会的协助下进行这项研究。
在以大学为中心的学术研究方面,日本内阁根据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报告于1987年10月作出了“关于当前教育改革的具体方针政策——教育改革推进大纲”的决议。该大纲规定今后的方针政策是,为了促进独创性尖端基础研究的发展,要扩充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培育年轻研究人员,实行与民间企业的共同研究,推进以发展学术和为国际社会作出贡献为目的的研究人员交流和国际合作研究。
在上述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日本政府正在逐步采取各种具体措施来推动一些重点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其中主要的有:
1.扩大科学研究费补助金,推进以大学为中心的独创性尖端学术研究。
科学研究费补助金是日本大学中除经常研究经费以外的一项最重要的科研补助费。其用意是从研究人员个人或小组自发的研究计划中选择特别重要者予以补助,以期获得重大的研究成果。1987年度在这项补助金中增设了“重点领域研究”项目,将“海外学术调查”扩充为“海外学术研究”,并充实了“一般研究”、“奖励研究”、“试验研究”,以及“研究成果发表促进费”等项目。预算总金额为450.8亿日元.1988年又扩大为489亿日元。
2.利用“科学技术振兴调整费”,对国立试验研究机关的基础研究进行重点推进。
科学技术振兴调整费创设于1981年,其目的是根据社会和国家的长远需要,比较灵活地推进一些重要的研究项目。其使用基本方针由科学技术会议决定。1985年开始,在该项费用中增设了用于国立试验研究机关的“重点基础研究”项目。1987年度又特别加强了物质和材料科学技术以及生命科学等重点领域。1988年度又增设了“国际流动基础研究”项目,两项预算共20亿日元。
3.加强“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制度”。
该项制度创立于1981年,由科技厅新技术开发事业团负责实施。为了广泛吸收产、学、官各方面以及海外的优秀科研人员,采用了“流动研究制度”,即:在保持研究人员终身雇用制不变的条件下,打破单位之间的界限,集中优秀人才组成研究小组,进行某个项目的创造性科研活动。研究项目一般以5年为期,项目结束后研究小组解散,人员各回原单位。研究设施则是利用民间企业已有的研究所。
该制度7年来进展顺利,据说已经产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技术种子。1983年度该项制度的预算额为22亿日元,到1988年度已增加至38亿日元。年均增长率为11.6%。
4.设立“国际前沿研究制度”。
这是1986年10月日本科技厅在下属的理化学研究所设立的制度.其目的是发掘可能成为21世纪技术革新主要基础的知识。该制度也采取流动研究和对外开放的体制。其主要特点如下;
①集结多学科的优秀科研人员;
②对外开放;
③采取研究人员流动体制;
④积极使用年轻研究人员;
⑤开拓以实验为基础的新知识;
⑥提供在自由气氛中产生独创性新思想的环境。
目前,有三个研究组的带头人为外国人。1988年度该项制度的预算为15亿元。
除上述各项措施外,国立试验研究机关的组织和体制的改革或改组也正在进行。在重视国际性方面,除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协定外,还颁布了《研究交流促进法》,以期扫除国际共同研究方面的法律障碍。在人才和情报方面形成开放型体制。
从民间企业方面来看,随着日本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进一步国际化、企业界的经营方针也日益重视技术。根据通产省的一项调查,关于企业最重要的经营目标,回答“强化技术能力”的企业数居第二位。比回答“销售额最大化”、“经营多角化”和“国际化”的企业数都多。关于扩大利润的最有效手段,则回答“加强技术开发”者占90%以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支出的研究费迅速增加。最近5年间,尽管日元升值和汇率不稳,民间支出的研究费去除物价因素外仍以9%以上的速率增加。
由于科研资金的大量投入和企业间技术开发竞争的激化,以及一部分大企业基于长期经营战略积极向尖端科研领域进军等原因,民间的科研活动日益向高层次发展,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意向正在加强。根据科技厅的一项调查,过去5年加强了基础研究的企业占38%,而今后准备加强的企业则高达70%以上。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企业近几年都在采取加强科研组织的措施。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以基础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研究所数量正在增加,海外建所的趋势也在增长。
然而民间企业的最终目的既然是追求利润,对于那些没有应用目的,纯属“探索真理”和发现自然规律的研究(纯粹基础研究),自然是很难参与的。因此,大学和政府研究机关在基础研究方面依然必须担任主要角色。这种结构今后也不会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附:一、科学技术政策大纲
(一)制定大纲的过程
1985年7月22日,在临时行政改革审议会咨询报告“关于行政改革的方针政策的报告”中指出:今后作为有重点地、高效率地推动日本科学技术振兴的政策大纲,应由内阁会议决定。根据这一提议,1985年9月24日,在内阁会议上审定的“当前行政改革的具体政策”中,规定在1985年内,由内阁会议决定”科学行政政策大纲。
根据这一状况,内阁会议向科学技术会议提出第十二号咨询“关于科学技术政策大纲”。科学技术会议根据第十一号答复咨询的内容及“今后十年振兴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和今后科学技术的变化情况”,于1985年12月3日,提出了当前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的基本内容,并提交内阁总理大臣审议。
政府根据科学技术会议所作的第十二号资询报告内容,在进行必要地调整之后,于1986年3月28日,在内阁会议上通过了“科学技术政策大纲”。
(二)内容
1.基本方针
确立作为振兴科学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发展“具有创造性的科学技术”,并充分考虑“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开展重视国际性的科学技术”的问题。
2.采取的重点措施
(1)建全体制
根据产业、大学、政府各自的作用,建全研究开发体制。
为搞活国立试验研究机构的研究开发,要根据科学技术会议的研究,确定长期目标。
(2)改善科学技术发展条件
要综合、灵活地实施下列措施:“增加研究开发投资”;“确保人才培养”;“加强振兴科学技术的基础”;“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3.推动重要领域的发展
对重要的研究领域,要把重点放在基础的、先导的科学技术上,集中精力、有效地进行研究开发。
内阁总理大臣,对每个重点发展领域,要依次制定研究开发基本计划。
(1)推动可获得新进展的基础性、先导性科学技术研究
①物质、材料科学技术;
②信息、电子科学技术;
③生命科学;
④软科学技术;
⑤宇宙科学技术;
⑥海洋科学技术;
⑦地球科学技术。
(2)推动有助于增强经济活力的科学技术
①开发和管理自然资源;
②开发和利用能源;
③提高生产技术及流通系统;
④资源的再生和利用;
⑤提高对社会和生活的服务水平。
(3)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提高社会及生活质量
①维持增进人类心身健康水平;
②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生活;
③形成舒适、稳定的社会环境;
④站在全球的观点,改善人类环境。
二、各领域研究开发的基本计划
根据科学技术会议第十一号咨询报告和“科学技术政策大纲”,已按各重点领域制定出研究开发的基本计划。
(一)关于物质、材料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基本计划
自内阁会议决定“科学技术政策大纲”以后,第一个作为不同领域研究开发基本计划的是关于物质、材料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计划。为了有助于该计划的制定,1986年5月27日,由内阁总理大臣向科学技术会议提出第十四号咨询“关于物质、材料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基本计划”。
科学技术会议对设立新的物质、材料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会长:武安义光,科学技术会议议员)进行反复审议,1987年8月28日向内阁总理大臣作出答复。
该答复指出:物质、材料科学技术构成了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得到了飞跃发展,应把重点放在这一领域的基础性、先导性研究上,并提出以下4项重点研究目标:
①探索新现象并从理论上予以阐明;
②创造新的物质、材料;
③开发人类需求的材料技术;
④开发共同的基础技术。
此外,还提出了达到这些目标的措施。
(二)推进与高龄化社会相应的科学技术、脑神经科学技术及免疫科学技术发展的措施
除了上述不同领域的研究开发计划处,科学技术会议第十一号咨询报告还指出了推动与高龄化社会相适应的脑神经、免疫科学技术等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性,为制定综合的研究开发政策,在生命科学部会人类科学技术分科会下,设立了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并在1986年5月,向内阁总理大臣提交了一份“关于如何适应高龄化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基本政策意见书”。
该意见书认为:即将到来的高龄化社会是一个真正充满活力的社会,因此,在开展今后科学技术研究时,应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本身,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鉴于此,该意见书系统地制定出重点研究开发目标,并提出了开展这些研究活动的有效措施。
展望今后10年,对高龄化社会科学技术的重点研究开发目标,设定了:①确保老人健康的研究;②维持老人生活及活动的综合性研究。
关于推动这项研究开发的措施意见书指出:要在研究体制方面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实验动物供给、增加研究经费、培养年轻研究人员、大力开展国际协作等等。
三、科学技术行政体制
(一)科学技术基本政策的规划,制定及综合调整
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实施,基本上由有关行政机构分别负责,当对这些政策进行综合调整时,由内阁总理大臣,向总理府的附属机构——一科学技术会议提出咨询。
此外,科学技术厅不但调整与人文科学有关的政策和与大学研究有关的政策,而且负责对有关行政机构的科学技术政策进行综合调整。
而科学技术会议与上述行政机构不同,是在1959年,作为科学技术政策的最高审议机构设立的,由内阁总理大臣任主席,科学技术厅长官和有关这方面工作的大臣以及各界专家组成。他们就科学技术基本政策的制定,有关科学技术方面长期研究目标等事项,答复内阁总理大臣的咨询。科学技术会议自1960年发表第一号咨询报告“今后十年振兴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政策”以,还做出了以下咨询报告,如:“关于70年代科学技术政策的基本内容”、“长期的科学技术基本方针”、“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发展长远科学技术基本方针政策”及“关于科学技术政策大纲”。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制定协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政策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临时行政调查会的咨询报告(1982年7月),设立了政策委员会,以有助于对科学技术政策的主要事项作出及时而正确的决定。
对原子能和宇宙开发领域,由总理府的附属机构——原子能委员会和宇宙开发委员会分别制定长期和短期计划,对海洋开发领域,由总理府的附属机构——海洋开发审议会提出长期计划。科学技术厅根据这些计划,在关行政机构进行研究开发时,进行综合调整(不包括与大学研究有关的部分)。
(二)研究开发促进体制
四、促进研究交流的措施
近年来,研究开发正向边缘领域、综合领域扩大,尤其是打基础阶段,也在向重要的研究领域扩大。今后,为了发展具有创造性的科学技术,积极推动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跨组织),建立能创造这种条件的组织,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985年7月在临进行政改革审议会提出的“关于推动行政改革措施的咨询报告”中,就如何促进研究交流提出以下措施:
①促进产业、大学、政府之间的共同研究开发;
②扩大不同领域和机构的研究人员相互交流和情报交流;
③建立对国际社会开放的研究组织;
④公开设施、设备及研究情报,促进相互利用。
国家在搞活国立研究机构研究活动的同时,还要建全和改善必要的各种制度,促进研究交流的顺利开展。
1986年5月,根据以上措施,在促进研究交流方面,为排除法律上的障碍,制定了“研究交流促进法”。此外,1987年3月,内阁会议就“日本产业、大学、政府与外国之间的研究交流所制定的各种制度的基本方针”,采取了各种具体措施,从而为适应研究交流的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加奠定了基础,如第3.1表和第3.2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