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
藏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且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盛大节日、庆典、喜庆等场合时,无论男女都要身着当地流行的民族盛装,聚居一堂,通宵达旦的舞蹈。在举行大型法会时,由僧人表演的宗教面具舞蹈,也称“法舞”,这种舞蹈场面恢弘,服饰精细,表演者举手投足间处处洋溢着藏族民间舞蹈特有的的风格和韵律。
藏族舞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从总体形式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宗教舞蹈。二民间自娱性歌舞。其中包括《羌姆》、《果谐》、《锅庄》、《堆谐》、《谐》、《卓》、《热巴》、《旋子》等。
京族“天灯舞”
京族是我国主要从事沿海渔业生产、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共约一万余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巫头、山心等岛,素以勤劳、武器、性格豪放著称。
京族民间流传着“唱哈”、“天灯”、“跳乐”、“花棍舞”和“对花屐”、“采茶”等多种歌舞形式。
深受京族群众喜爱的“天灯舞”(有的地方叫“烛光舞”),是一种在“唱哈”时跳的祭奠舞蹈,舞者手托和头顶盛着点燃蜡烛的盘碟,随着鼓点节奏,双手边转动托着盘碟的手腕,翩翩起舞。舞姿优雅端庄,队型富于变化,纵横交错地穿梭时,闪闪烛光如流星飞烁,隔海远眺更是点点渔火。十分壮观。
相传,过去妇女们在傍晚或深夜,顶托着蜡烛在村边空地对海而舞,主要是希望驾着竹伐和鱼船、冒着风险在海里捕鱼的亲人、能透过夜雾看到村边的烛光,顺利返航。其中包含又消灾解难,祈求平安的意思。河北地秧歌
“河北地秧歌”是河北民间舞蹈中艺术性最明显,表现力最强的四大舞种之一,流传至今已近百年,是城乡人民深深喜爱的群众性很强的舞蹈。在当地人们的心目中,“闹秧歌”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在许多地方,只要唢呐一响,人们就浑身发痒,只要闹秧歌锣鼓一敲,人们就情不自禁地扭起来了。地秧歌的舞蹈动作强调身体各部位的有机配合,它主要由肩、胯、膝、腕四各部位的形态构成它独特的“味道”,还有它复杂的节奏和动律变化,形成一种独有的运动规律。总之,这种表演细腻扇花丰富,动作变化莫测的民间秧 歌
秧歌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各地,“秧歌”一词源于农民在插秧和耕田劳动中唱的歌,宋代的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清代史籍多有对装扮各种人物的秧歌舞队和表演故事的秧歌小戏的记述,如清。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姐、田公、鱼妇、装态货郎、杂鸟灯术,以搏观者之笑。”现民间仍流传着歌唱、舞蹈和戏剧三种秧歌,其中以舞蹈形式的秧歌流传形式最广,影响最大,故一般讲秧歌,主要指秧歌舞蹈队。各地秧歌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外,又有共同的艺术特点。一般舞蹈队有十多人到百人组成,扮成现实生活和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分别持扇、帕、鼓、伞、棒等,在鼓、锣、钹、唢呐等乐器伴奏下挥臂作舞。在表演形式下主要分走街串巷边走边舞的“过街”和和围场表演的“撂场”两种。因秧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舞蹈语汇丰富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鼓成为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舞蹈,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孔 雀 舞
孔雀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但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跳出丰富多采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孔雀舞除表现孔雀的生活外,也表现神话故事,流传最广的神话故事就是“召树屯与楠木诺娜”(后来这个故事被改变成同名大型舞剧)。孔雀舞过去均由男性表演,舞蹈时戴尖塔盔假面,戴一男一女假面。近年来,孔雀舞在舞台上表演时已不戴假面和道具,代之以绘有孔雀图案的长裙子,使表演者得以更加自由灵活的塑造孔雀的形象,大大提高了传统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