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跷 舞
民间舞蹈。高跷形式之一。又名“高跷秧歌”、“高跷会”等。流传于北京市各区、县。内容多表现《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也有反映张天师捉妖和《白蛇传》等故事。北京高跷有三种形式之分:
第一种以“扭出美相,逗出趣味,唱出韵味”为其特点,舞姿优美,节奏缓慢。此类称文跷。
第二种以武功技巧为主,兼有扭逗,要求走出架式,练出功夫,动作粗犷,节奏明快。此类称武跷。
第三种以“跑”为主,威风凛凛,奔驰向前。表演人数不限。
以上三种高跷皆以“搭象”(似叠罗汉)结束。
木 鼓 舞
木鼓舞,是祭祖祈福的原始祭祀活动——“鼓社节”仪式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与“鼓社节”的程序紧密相关。接鼓、翻鼓、制鼓、醒鼓、祭鼓、送鼓都离不开木鼓舞。以台江反派木鼓舞为例,全舞分高斗(斑鸠)舞,高斗大(斑鸠合翅)舞,扎夏(五祖宗)舞,扎夏(打猎)舞等五个章节,包含了深广的民族史内容:分别表现苗族祖先从东方迁徙来时昼夜兼程,跋山涉水,披荆斩刺,打猎御改,开垦田土,共祭祖先情景,显示了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不忘历史的精神风貌。舞蹈段落层次分明,缓起、中渐、尾疾,在激烈的高潮中结束。节奏处理缓而不懈,忙而不乱,鼓点刚劲有力,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舞蹈以顺边甩手、摆臀为主要特点,动作粗犷洒脱,被誉为“并有魄鹏展翅之势;收有雄鹰护窝之威,跃如猿猴攀越之捷,旋以鹞子翻身之疾”。该舞现以从祭祀舞蹈逐渐成为苗族人民最为喜爱的自娱舞蹈,并经民间艺人加工创编,从民间走向舞台,为世人瞩目。
维族舞蹈“赛乃姆”
也是音乐节奏的名称。是一种在喜庆节日、麦西热甫及一般欢聚时表演的字娱性舞蹈形式。无论男女老少均可参加,人数不限,室内室外均可进行。表演时,可自由进场,在鼓乐声、伴唱声中翩翩起舞,即兴发挥;也可边舞边邀请围观者进场对舞或多人同舞,舞者之间,舞者与观众之间不断交流感情。舞至高潮时,围观者常情不自禁地和着音乐节奏鼓掌欢呼助兴。赛乃姆舞姿优美,动作丰富,大小动作配合巧妙,常在小的停顿或一组动作的末尾,以扬眉、动目、移颈、耸肩作为装饰性动作,使人感到亲切而风趣。通常的舞步有:“三步一抬”、“横垫步”、“点步”、“进退步”等。
蒙古族的“筷子舞”和“盅碗舞”
筷子舞和盅碗舞同属表演性道具舞蹈,流行于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筷子舞是婚礼、喜庆节日欢庆时,在弦乐及人声伴唱下,由一位舞者单独表演的舞蹈形式。舞者右手握一把筷子敲击左手掌、肩部、腰部、腿步等处,击打时肩部环绕耸动,腕部翻绕灵活,敲打的声音清脆,节奏鲜明,情绪热烈欢快。舞者时而转身打地,时而蹲跳打脚,各种动作均保持半蹲的舞蹈姿态,表演往往由慢渐快,最后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结束。技艺性较强。原本由男性艺人表演,近50年来,在专业歌舞团常由女性表演。盅碗舞亦称打盅子,也是在喜庆节日由单人表演的舞蹈形式。表演者双手各持盅子一对,用食指、无名指夹住上面盅子的边沿,中指扣于盅内,大拇指托住下面的盅子。两盅之间有空隙,可以碰击作响。表演开始时,表演者坐于地毯上缓缓起舞,盅子亦随音乐节拍发出规律的响声,或轻抖双腕,发出银铃般清脆之声。然后,舞者慢慢站起两臂伸展、曲收,在胸前环绕,进退或绕圈行走。此舞原来亦由男子表演,本世纪20年代以来多由女子表演,动作舒展流畅,柔美端庄,高潮时,多作“板腰”、“旋转”等技巧,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或燃烛起舞,光影随风摇曳,引人入胜。1962年,根据传统盅碗舞加工提高的作品,参加第8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
平友谊联欢节比赛,荣获金质奖章。
朝 鲜 扇 舞
朝鲜居住在我国东北部,人口约170多万,是一个擅长歌舞的民族。早在我国盛唐时期,由朝鲜族先民创作的《高丽乐》,即以其含蓄婀娜与刚劲跌宕相结合的舞姿特色,被列为著名的《十部乐》之一。千百年来朝鲜族舞蹈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民间舞蹈也十分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朝鲜族的歌舞艺术在我国人民群众中一直受到高度的评价。
朝鲜族的舞蹈可分为农乐舞、杖鼓舞、扇子舞和剑舞等。以扇子舞为例:
扇子舞为手执大型折扇表演的女子舞蹈。其来源说法不一,有说是从右手执扇、左手执铃的巫舞中演化迩来;有说是从“花郎”(尚未参军的青年预备队)比赛射箭获胜时,众少女持扇跳庆贺舞蹈时发展而来;也有说时从说唱剧中即兴舞扇发展而来;还有说是从寺党舞(流浪艺人的舞蹈)中的扇舞中发展而来。扇舞有持一把扇或两把扇作为舞具之分。含而不露的内在情愫,曲线的律动和潇洒自在的表演,使扇舞具有朝鲜族女子舞蹈特有的端庄、纯净的风格和韵律。1955年,我国舞蹈工作者创作演出的朝鲜族女子群舞《扇舞》曾在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二等奖。
芦 笙 舞
是一种历史久远的舞蹈形式,在上古传说中,常常把人类的生存、繁衍和葫芦联系在一起,《诗经》中的:“君子阳阳,左执簧”,是关于吹奏笙簧起舞的最早描述。后来慢慢发展成现在芦笙的样子。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名人倪骆著《南韶野史》中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在《黔苗诗说》中更有诗为证:“晓妆斜插木梳新,班驳花衣紧裹身。吹动芦笙铃响处,陌头踏月唱怀春。早筑霜场合牡牛,争言善祝赛丰收。童男童女齐施彩,嘹亮芦笙舞不休。”可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活动内容了。
苗族芦笙舞基本上可分三类:1.群众性的芦笙舞。苗语叫“究给”。每当节日,苗胞都涌上芦笙场跳芦笙,芦笙舞队由一支庞大的芦笙队伴奏或领舞,芦笙队呈“一”字型排开,原地吹奏,群众围着芦笙队舞蹈或是由芦笙队带头行进,边舞边吹,群众跟在后面形成圆圈舞蹈。有的芦笙队中还配有芒筒,使芦笙舞曲更加浑厚雄壮。这种形式的芦笙舞,不限人数,男女老少均可参加,舞蹈动作跟随芦笙乐曲变化,一般比较简单。男的动作矫健潇洒,女的轻快柔美,随着苗家姑娘身体的跳动,佩带的银饰发出和谐悦耳的声响,更增添了浓郁的苗族风格。
2.表演性芦笙舞。苗语叫“丢捞比给”。这是一种男子竞技性的芦笙舞,多半在传统节日里举行,舞曲明快,节奏强烈,动作的技艺性较高。舞中动作非一般人能掌握,多半由各村芦笙能手参加比赛。黔西北地区这类舞蹈最有代表性,比赛时,多为一人独舞或两人一组边吹边舞,有斗鸡步、老虎下山步、快步等,还在快速中作出跳跃、旋转、矮蹲等动作,尤以蹲转技巧为最。每逢比赛时,群众围观者甚多,情绪十分热烈。
3.风俗性芦笙舞。这是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一种群舞形式。这种舞蹈也只有未婚男女青年参加。各地跳法不同,其中以黔东南丹寨、凯里等县的“讨花带”和黔中地区的“牵羊”最有特色和代表性。“讨花带”是在男女共舞中,男青年边舞边吹着优美的芦笙曲,乐曲表达的内容是:“好朋友,好朋友,给我花带,给我花带,拴在芦笙上,拴在芦笙上”。然后,姑娘也边舞边把自己绣好的精美花带,拴在自己相爱的小伙子的芦笙上。“牵羊”的形式也饶有风趣,舞时,男青年在前面边舞边跳,姑娘们在后面踏着节奏舞蹈。与此同时,男女青年们也在相互观察和试探着,绕场数周后,姑娘们就开始把自己的花带系在自己看中的男青年的后腰上,然后,姑娘牵着花带的另一头,跟着男青年后面继续舞蹈。这时,有趣的场面出现了:有的男青年身后同时牵着四五位姑娘,队形好似孔雀开屏,优美别致,十分好看;而有的男青年身后却空无一人。这时,英俊善舞的小伙子,就可以从中选择到心爱的姑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