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123-哆来咪 > 音乐资料 > 学习相关 > 教师园地 > 相关资源 >> 音乐教师岗位大练兵笔试试题答案

音乐教师岗位大练兵笔试试题答案



道外区教师进修学校音乐学科
岗位大练兵笔试题答案
哈七十二中学 唐岩
一、简答题:
1、怎样引导学生注意力放在音乐的内容上而不是形式上。
答:音乐学习内容是音乐课学习的重点,而其它一些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内容服务的,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音乐的内容上而不是形式上,它主要体现在:
教师中选材和备课上要下功夫,音乐学习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选择的音乐作品要适合孩子们的年龄;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溶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其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音乐学习内容,采取一些形式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必要的,因为这些形式最主要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的学习知识。如: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2)优化教法,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3)张弛有度,强化个别训练,关注学生的注意力
(4)树立自信,强化学生的注意力
(5)明确目的,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2、怎样指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从不会到会。
答:在音乐教学中,在音乐学习中指导学生从不会到会,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通俗化、浅显易懂,融知识性、音乐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提高音乐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
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下三个原则.积极地组织开展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突出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和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
第一、从音乐律动入门,利用歌谱,结合诗歌朗诵、唱歌、舞蹈、打击乐器、进行节拍、节奏、听觉训练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游戏。
第二、无论学生们学什么,都应该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
第三、积极创设环境,用环境衬托活动主题,渲染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添真实感,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
音乐是流动的音符、充满活力的学科。因此,应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环境、学习内容。选择、创设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愉悦了身心。
3、学会从音乐史、人文、民俗的 角度理解音乐内涵。
  答:在音乐教学中,对乐曲的作者,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乐曲的曲式结构等有必要对学生作以介绍。因为中学生,毕竟音乐知识了解甚少,文学艺术修养还不深厚,对音乐的理解只能处在对音乐音响的感知和肤浅的认识上。教师如果不进行必要的介绍和提示,音乐教学则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了。
  那么,教师在简短的介绍中应向学生讲些什么呢?
最首要的两点:一是音乐的形式因素,二是音乐的背景因素。背景音素就包括了对作品历史、人文、民俗的分析。如:《东方之珠》和《七子之歌》,这些作品都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我们在了解了香港、澳门及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后。再来听听唱唱伴随香港、澳门回归而产生的。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同学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聆听感受,参与演唱演奏或表演等实践活动,丰富了音乐知识,培养了认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而且通过从音乐史、人文、民俗的角度去分析作品产生和存在的背景,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
4、怎样引导学生恰当的选择音乐衬托自己参与的艺术活动。
答: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发展思维力和想象力,并让学生从音乐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恰当的选择音乐衬托自己参与的艺术活动呢?
(1)善于挖掘音乐教材中音乐创造教育因素
  音乐是生命和情感的艺术,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是着眼于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技能,更主要的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丰富想象和创新能力,音乐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善于挖掘,巧妙设计,精心构思,才能带领学生去开启智慧的大门。
(2)发挥分组合作学习作用,加强音乐创作教学
  音乐教师在律动、唱歌、作曲、节奏、唱游等方面的教学中,都可以充分创作教学。这些创作教学如节奏改编、旋律创作、即兴歌舞等,如果能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进行,那么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再如旋律创作,教师通常给出一句旋律,让学生接下面的三句,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有的用竖笛吹、有的哼唱、有的一边打节奏一边记录,最后有的小组竟创作出了好几组旋律。这时教师再给出一个意境,让学生创编歌词,学生在讨论中你一句、我一句,居然又创作出一个个佳作。
人们常说 : “有一千个读者 ,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作品 , 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 这也是音乐教学中主观性的表现 .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 , 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 , 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想象 , 敢于创新 , 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 为学生创设更自由的参与空间。
二、问答题
1、怎样让学生喜欢你的音乐课。
答: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有动力。因此,善于激趣,应成为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
激趣的方式很多,一是视觉上激趣。通过美的教学环境,比如紧扣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恰到好处地播放与内容相关的课件、录像等,甚至光洁的教学用琴,配套的音像设备,生动活泼的教学挂图等,都能使音乐教室充满艺术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二是听觉上激趣,可通过讲音乐小故事,录制学生自己的演唱进行播放,调节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动态上激趣。允许学生在座位上根据歌曲内容或形象手舞足蹈,表达对音乐的感受。此外,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的口语及肢体语言等,都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潜心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并从音乐教学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从“要我学----我想学----我要学”这一过程逐渐转变。如欣赏课,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乐曲,说说听后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一个乐句?找出相同的乐句。在此基础上进行试唱、视唱、哼唱,以及歌曲的教学,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效率提高了,兴趣更浓厚了。
除了运用一些常规的教学活动形式外 , 我还采用了下面一些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
1 、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 , 整合成综合性的教学。我在音乐欣赏课上 , 有时采用“音画结合”的方法。如: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 , 我要求学生边听边画 , 十个段落就有十幅美丽的图画。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 音乐是一种意识形态 , 是抽象的 , 而画则是直观的。绘画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 音画结合更生动的反映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
2 、运用类比法进行启发性教学。类比法是欣赏教学的好方法 , 它把同一题材的不同乐曲进行相互比较 , 而得到新的启示、新的感受、新的知识。如:以“青春”为主题的音乐欣赏课中 , 我选用了《一支难忘的歌》、《当兵的人》、《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在希望的田野上》等 . 这些作品都具有强烈的“青春”感 , 而旋律、形式、表现手法等各不相同 , 通过乐曲的互比 , 给学生以更多的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 , 同时更容易的掌握了相关的音乐知识。
3 、恰当使用教学评价 ,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 ,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 它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 . 在教学中恰当使用教学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用鼓励性的评价保护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因我的评价而信心百倍的加入到音乐课学习当中来。
2、怎样放下架子平等的和学生对话,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答:所谓和谐师生关系我个人认为就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通力合作、默契配合的相容关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我在教育实践中找到了二条途径:
其一、以民主的方法开展课堂教育活动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
教师的诸多素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观念都会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出来。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也是了解学生的开始,通过各种信息,教师对他们所面对的教育集体进行整体判断,并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逐步认识,熟悉每一位学生。教师以民主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就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主动的求知兴趣中接受教师的政治、道德观点,赢得学生对你的敬佩和尊重,树立自己民主风范和师德形象,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二、以诚信关爱影响学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环节。
如果教师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力,有平易近人、身体力行的好风格,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和条件,但是,和谐师生关系能否建立的关键是教师能否具备诚信和爱心。身为教师如果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心灵黑暗,对他人对学生漠不关心,冷酷无情,不能宽容待人,你即使是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你即使把自己伪装得再好,学生也不会相信你,甚至鄙视你、恨死你,那还有什么资格谈和谐师生关系呢?所以,教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说到做到,在学生中坚持诚实信誉的美德。
所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诚信与理解的基础上的,民主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平等能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诚信能密切师生的情感。
3、怎样做到在教学的每一步骤体现以审美为核心。
音乐学科是进行美学教育不可替代的学科。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是我们的目标,审美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审美结构是我们研究的重要结构。不同的审美观可以决定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组成不同的练习结构;不同的审美观可以为学生组成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组成不同的能力结构。
课堂授课,从感受美开始,我们在启发学生感受作品美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理解美的能力。同样,在要求学生以某种情绪,运用技巧去表现作品美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好的歌曲教材应具备“动听”、“耐唱”的特点,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听不厌,百唱不烦,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百唱不烦得的如《东方之珠》、《桑塔﹒露琪亚》、《雪绒花》、《唱脸谱》、《让世界充满爱》等歌曲,我们只需要多点时间让学生唱唱,自我陶醉其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享受——参与者与美的音乐作品再现的融合,一种和谐美的体现。
欣赏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表现了人民军队豪迈雄壮、势不可当、勇往直前的军威,展现的是一片炙热的爱国情怀,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同样我们可以把它改为演唱曲目,演唱形式不仅可用齐唱,还可以运用轮唱的形式。尽可能得让学生参与作品中体验立意美和情境美,这是“心灵的启迪”审美活动。
音乐教学中体现“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学内容外,还有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等。普通教育的音乐教学应以审美教育为主,专业性较强的技巧训练应放在从属地位。一味追求技巧的高难度不是普通教育的任务。
至于教法与知识载体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增强和审美能力的提高;练习方法的选择和艺术实践时间的控制要有益于增强学生参与意识,要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为目的。
学生的音乐实践和教师的教法选择有直接关系。教法结构能影响审美活动的效果。教法选择得适当,时间控制得合理,审美活动的效果就会突出;选择教法时要考虑知识结构和认识结构,即知识的系统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这有助于形成“熟练迁移”,以利于新知识的记忆、新技能的掌握。学生最终形成的能力是审美结构。教法结构的反馈,也是练习结构、认识结构的最终结果,是素质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
总之,审美结构是核心,知识结构是基点,教法结构是导向(练习结构是手段),时间比例是关键,形成能力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