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艺术的传承


三弦艺术的继承 : 
      三弦又名弦子,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声音明亮浑厚,演奏技法独特。它既是一件音乐表现力极为丰富的独奏乐器,又在许多民间乐种、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据查:全国约有近六十种曲艺、戏曲以三弦作为重要的伴奏乐器。除汉族外,全国有近三分之一的少数民族将三弦作为本民族重要乐器之一运用于说唱、歌舞、戏剧等艺术形式中。在器乐领域,三弦作为弹拨乐声部的乐器之一运用于大、中型民族管弦乐队中。  
     上世纪50~80年代初期,曾经是三弦事业的辉煌时期。50年代起,由于各地音乐艺术院校先后设立了大三弦演奏专业,一批学院派的演奏家和教育家的出现,使三弦的教学和演奏逐步走向了科学化和规范化。加之三弦乐器自身的不断改革使得演奏技法更进步。同时,一批优秀的三弦作品相继问世,有关研究三弦艺术方面的论文不断出现,使三弦这件古老的乐器大放异彩,在民族器乐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改革开放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到来,在音乐领域内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电声音乐大量涌入我国,给民族音乐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更有甚者,国内众多作曲家现在热衷于搞民族乐队的西方交响化,在配器中往往把三弦拒之门外,偶尔用之也是作为色彩音乐出现。三弦现在是门庭冷落,存在着潜在的生存危机。  
      如何继承三弦艺术的优秀遗产呢?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乌力吉巴雅尔如是说:“传统音乐的原生态环境不可能长期保持不变,随着它的变化,传统也在变化。所以我们决不能无所作为,而必须要不断地通过某种方式使传统音乐在演变过程中持续地留下痕迹,留下片断,不管将来它们会怎样,先要留下来。”  
      目前,在三弦音乐领域内,摈弃功利,下大力气发掘和保护三弦优秀传统遗产的当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三弦专业委员会会长、著名三弦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中央音乐学院谈龙建教授。  
    《弦索备考》俗称《弦索十三套》,曾盛行于明清时代,是我国传统器乐曲的精品,有着极高的演奏、欣赏、研究价值,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曲在民间逐渐销声匿迹,人们只能慕其名难闻其声。  
     1984年,谈龙健教授与几位同好自发成立了一个《弦索备考》研究小组。并根据曹安和先生的译谱将《弦索备考》演奏成了活生生的音乐。音乐会开过后,有人对曲谱演奏的原始味道提出了质疑。为了寻找《弦索备考》原生态真谛,从曹安和先生口中谈龙建教授得知,清道光皇帝的宗室后代,出身于恭王府的爱新觉罗·毓峘(继明)先生是弦索音乐的惟一传人,便千方百计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找到毓峘先生时谈龙建教授却发现,先生已是几十年不摸乐器,倍感生疏且又不识谱,只能凭儿时的记忆慢慢回想,因此录音整理工作显得异常艰辛。但是,谈龙建教授却以惊人的毅力,呕心沥血地克服种种困难,历时2年之久终于整理完成了这部浩繁的音乐巨著。并于1988年7月13日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爱新觉罗·毓峘三弦传谱音乐会”。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引起了中外音乐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三弦的传统音乐与演奏艺术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维护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保护和发掘。再次引用乌力吉巴雅尔的警世之语:“人类每日每时都在面对传统、面对世界、面对未来,传统的演变是历史的必然,我们能够保存它,是共时性的必然。传统必然消亡,传统也永远存在,只要面对它的是理性的人类,它都可以永远留存。传统音乐消亡的罪人不是别人,是时间、是发展、是我们自己,是我们人类自己的不理智。只要我们能够理性地认识过去、以非功利的目的,不断地如实记录下来,传统就会在过去以后仍然展现其本质和经典,达到人和世界的和谐,传统、现代和未来的和谐。” 
三弦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著名学者庞朴在论述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冲突时这样说到:“从发展的眼光看,传统与现代化无疑是对立的:传统是过去的现代化,是今天的古代化;因之,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一种保守的力量,是现代化的阻力,是包袱。但是,发展不仅是决裂,还是连续。同样,从发展的观点看,现代又是从古代演化而来,也只能从古代演化而来;因之传统与现代又是同一的:传统给现代化准备了基地,传统是现代化的助力,是财富。”此番话客观地阐述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之间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  
      三弦艺术是迄今仍活着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部分,有着巨大的精神文化价值,是生命的文化。三弦艺术的继承精神是:承递三弦前辈留给我们的传统艺术瑰宝,承上启下,继续传递;三弦艺术的创新精神是:在现有的前辈所创建的音乐艺术基础上大胆创新,“更上一层楼”,进一步推动三弦艺术向前发展。  
1、继承传统文化,展现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及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的音乐艺术。笔者认为:在现实条件下,作为三弦艺术工作者必须把三弦的优秀传统曲目认真整理、发掘,责无旁贷地传授给下一代,这是当务之急。因为三弦艺术的传承作为民族音乐文化是培养青年人素质的组成部分,是确立中华气质、凝聚民族心理的需要。  
2、厘清精华糟粕,坚持洋为中用  
      艺术的生命既在于继承更在于创新,在于更大限度地同这个时代合拍,达到与时俱进之标准。在当今多元的文化现象中,笔者以为,三弦音乐作品的创作可大胆尝试运用西方音乐的作曲手法。在曲式、调式、和声技术上有所改变,也可从流行音乐、爵士乐、电子音乐,一切外来音乐中得到借鉴,为我所用,给民族音乐的创作注入新的血液。但全盘西化,纯粹模仿是不足取的,那样会彻底丢掉我们的民族特色。因此,新作品既要具有时代感又要符合我国听众的审美习性和音乐口味,这无疑是给当代的作曲家提出了新课题。  
      三弦艺术继承与发展的道路异常艰辛,坎坷曲折,将要抵达的也许是我们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但我们会为此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