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的轮、刮、琶技法


 古筝表现音乐的弹弦技法,除摇指外还有轮、刮、琶技法。这些技法用双手弹奏,与固有的右手弹弦左手按弦的传统手法形成强烈对比,更加映衬和显露出颤、揉、按、滑的优美动听,为塑造紧张热烈、气势磅礴、欢快活泼的音乐形象提供了条件,大大丰富了筝的表现力。分析、总结和掌握好这些技法,贯穿到教学中去,不断发展和提高古筝技艺,是非常重要的。
一、轮
  轮技,就是轮换、轮番、轻流弹弦的技法。在琵琶上是用五个手指轮换弹弦(叫做“轮”),在洋琴上是右左手轮番敲击琴弦(叫“轮竹”),在筝上则是用右左手的一个至四个手指轮流弹弦。这种技法,充分弥补了古筝不能弹奏快速旋律的缺陷。随着踏板变音筝的研究成功,就是对七声音阶、有变化音的旋律,也能较快的演奏。这是一种很有前途和生命力的技法。
  轮技,根据用指多少,可分为单指轮奏、双指轮奏、三指轮奏、扫轮、模仿轮奏等。
1、单指轮奏。一般用感觉比较灵敏的食指抹弹,适宜表现活泼、轻快、跳荡的情绪。
  [例1]
  (谱)
  也有表现气氛紧张的:
  [例二]
  (谱)
2、双指轮奏。用大食两指和大中两指轮奏两种,大食两指轮奏,和音效果丰满,一般不用于快速节奏和强力度的旋律。
  [例三]
  (谱)
  右左手大中两指轮奏,能够造成欢快热烈的气氛,一般用于快速、力度较强的旋律。
  [例四]
  (谱)
  由慢起到渐快的旋律,开始用一只手弹奏是完全能够胜任的,但速度一快,就必须用双手轮奏才能满足,为了求得艺术效果的统一,往往一开始就用轮技。很象洋琴上的轮竹。
  [例五]
  (谱)
3、三指轮奏。一般用大食中三指轮奏,就是在大中指弹八度时,再加上食指,在音程上形成上四下五(或上六下六)的效果。这是一种习惯指法,比起单调的八度来,稍为丰富一些,而且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
  [例6]
  (谱)
  也有弹奏和弦的,追求一种混闹热烈的打击乐效果,如《庆丰年》(赵玉斋)的前奏。
4、扫轮
  这是轮奏的派生指法,在右左手食指轮奏的基础上,为了强调拍子的力度,右手食指单抹与中指扫弦(同时弹三根弦)交替出现,很象扫摇的效果。
[例7]
(谱)
5、模仿轮奏。就是左手模仿右手的演奏,右手弹出的两个、三个、四个音,左手在低八度重复奏出,右手用第几指,左手也用第几指;右手大指为旋律音,顺势在下方再加上食、中、名指下行均时弹弦,左手随之模仿。如此轮番演奏,造成一种倒映、衬托的效果,使旋律更为优美、丰满、流畅。
[例8]
(谱)
二、刮
  刮奏,是建国以来筝这个乐器的独奏性能得到极大发挥的状况下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的一种技巧,也是这个繁弦乐器的独到之处。
  刮奏是用手指直接逐弦拨弹,依筝弦高低音排列的顺序弹出音乐所需要的效果。向外,大指连托或食指连挑产生由高到低的音响效果,常用?或?表示;向内,大指连劈或食指连抹或中指连勾,产生由低到高的效果,用?或?表示。如果,由低到高再到低再到高,就以?或?表示。一般说来,不记具体音。有时,为了说明刮奏的范围,就记出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音,如?或?,就?的效果,音阶下行也同样。有人认为刮奏是模拟某种效果的手法,没有什么技巧,就是不会弹筝的人也能在筝上来回刮几下。事实并非如此,要作到根据音乐的需要,有把握地刮奏出各种速度、力度变化的音乐效果,那还是很不容易的。刮奏能表现山涧小溪,也能表现波涛的大海;能表现轻风摆动翠竹的情景,也能表现工人与台风搏斗的战场;能使旋律美化,也能使乐句更富有生命力;能使乐句连接的更紧密,也能使乐曲更富有终止感。但是,由于刮奏不可能准确的记出谱子,这就增加了演奏者的难度。如果对音乐理解不深,刮奏不但弹不好,还会破坏音乐效果起相反作用。可见,分析和掌握刮奏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刮奏在乐曲中所起的作用,大致可分为效果性刮奏、连续性刮奏、衬托性刮奏、装饰性刮奏等。
  1、效果性刮奏。这种刮奏可以模拟某种效果和渲染某种气氛,是常见的刮奏之一。信手在筝上刮奏一下,就会使人马上想到流水——这正是筝的所长。所以就有很多与水有关的乐曲,什么“水”呀、“渠”呀、“河”呀、“海”呀、“江”呀、“湖”呀,借水作文章,抒发情怀,歌颂大自然,歌颂幸福和生活。下面试举数例。
(例1)欢腾、波兰壮阔
任清志《幸福集》
(曲谱)
  这段大约二十几个上下刮奏,表现了幸福渠建成后渠水的畅流;也表现了修渠的人流,欢腾热闹的场面。
  既然是效果性刮奏,就要看重效果的模仿,双手交替刮奏时,不能有间隙,力度要有变化,象水流的样子,不断而且时急时慢,至于乐谱音符,全无紧要,就是少两根弦的筝,此曲同样可以演奏。
(例2)汹涌澎湃地
张燕《东海渔歌》
(曲谱)
  这段刮奏,虽有三个长音,但也属效果性刮奏,照谱子上下共五十多次,由单手刮奏到双手交替刮奏,时而渐强渐快,时而渐弱渐慢,以表现时起时伏汹涌澎湃的大海。演奏时,注重效果,不要在乎刮奏的次数和起止音的是否准确。
  以上两例,如记出每一个音,会使人望而生畏,其实很简单。因为是效果性刮奏,就无需写出每一个音符。
  还有一种弦外之音的刮奏,就是在马子左侧刮奏出无规律的音响效果,杂于右手有规律的音列之中,以求模拟效果的更加逼真。有的用(?)表示,象记打击乐谱一样。有的记成(?)如表现暴风雪片段刮奏:
(例3)由慢渐快
  刘起超、张燕《草原英雄小姐妹》
(曲谱)
  还有一种有落点音的效果性刮奏,就是说刮奏后必须落在一个按滑音上,以表现某种气氛或情绪。
(例4)
王昌元《战台风》
(曲谱)
  上例中?就是下行连托上行连勾后接落点音,这样,刮奏不致单调,而是有层次的进行。
(例5)由慢渐快
《草原英雄小姐妹》
(曲谱)
  上例是带强音记号的音,就是落点音,“?”是滑音记号,必须滑向上面的音高。
2、连接性刮奏。这种刮奏就是在乐段之间乐句之间使用的刮奏,在乐段之间,可以起到情绪的推进或转化和引出下段旋律的作用,使用在乐句之间可使乐句连接的更紧密。
(例1)
赵玉斋《庆丰收》
(曲谱)
  此曲由弱起的打击乐节奏开始,渐快渐强达到炽热高潮后又转向慢弱而结束,为了使引子完美结束并引出下面抒情而欣悦的主题,就使用了三个上行刮奏,直到?音上结束。这三个上行刮奏,谱子所记的第一个终止后第二个再出现,第二个终止后第三个再出现,而实际上应是鱼贯进入的,前一个尚未结束后一个即出现,这样,情绪上才能完整。
(例2)
史兆元《春到拉萨》
(曲谱)
  这几个刮奏在该曲中是由自由的散板转入优美如歌的慢板中起了很好的作用,既补充和延伸了前面主音不断反复的不足,又为一个大琶音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就在这首乐曲中,由载歌载舞抒情的中速旋律,过渡到奔放有力的快板时,就用了急速有力的下行刮奏,由翩翩起舞、婀娜风姿的藏族姑娘身上,一下转向骠悍骄健的一群男青年,这个刮奏,好似一声呼啸,热情奔放的场景,随即跃现眼前(见《筝曲选》38页末行)。这下刮奏,使乐曲情绪的转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例3)
王昌元《战台风》
(曲谱)
  上例是乐曲表现工人同志们与台风搏斗,战而胜之以后,使用了连续上行的刮奏,既加强了主音的稳定性,又为自豪而惬意的中段出现铺平了道路。在技术上,由于快速有力的扫轮,到衬托性的刮奏,再到连接性刮奏,反映了一场战斗的结束,风暴的平息。这几个刮奏,由有力而急密到渐弱而慢疏,正好表现了上上述场景。
  怎样掌握也连接性刮奏?首先要对所连接的前后乐段进行理解和分析,如果前段(包括散板在内)到后段是由弱到强、由慢到快的,则连接性刮奏的整个趋势也是渐强的。刮奏出来的一连串音也是由弱到强的,如果前后两段是同强到弱的,则整个刮奏也是渐弱的,每个刮奏也是由强到弱的。既然是连接性刮奏,就在恰到好处地起到连接的作用。
  3、衬托性刮奏。为了更好地揭示旋律、美化旋律,使旋律更为丰富,表现力更强,也往往以刮奏来帮忙。大凡这种刮奏,就叫衬托性刮奏。筝独奏时,一般用右手奏旋律,左手刮奏,与别的乐器合作时,筝往往刮奏,起着衬托的作用。既然衬托性刮奏是因衬托旋律而存在的,在演奏中就要为旋律服务,随着旋律的起伏而强弱,随着旋律的激情而变化。刮奏与旋律发生技术上的冲突,就在为旋律让路,旋律连接中句子的不足,就要靠刮奏来垫补。必须主(旋律)从(刮奏)分明。
(例1)
王昌元、浦琦璋《洞庭新歌》
(曲谱)
  右手弹奏旋律的同时,左手上下刮奏,造成湖水涟漪,起伏悠然的效果,从而衬托和丰富了旋律的表现力。从谱面到实际演奏,双手都在交叉进行,这就是必须在刮奏时,要巧妙的避开旋律,即使加多上下刮奏的次数也是允许的,千万注意不能左右手相撞造成哑音而使旋律中断。
(例2)激情地
沈立庆、项斯华《红旗渠水到俺村》
(曲谱)
  上例是该曲经过深情回忆性的中段接奏三个泛音之后,一个强有力的上行连接性刮奏,好似一声春雷,出现了激情、饱满有力的一段,右手使用了富有效果性的长摇,左手大幅度使用了强有力的刮奏,极大的煊染了旋律的表现力,号召人们,努力向前。
  4、装饰性刮奏。这种刮奏往往使用在乐音前面,有时用上行,有时用下行,有时上下行都用,以起到美化旋律、加强力度、加深乐意表现等作用。在传统乐曲里,大都装饰在整端节奏的乐音上,在现代创作筝曲中,在散板的乐句里最为常见。
  整端节奏中的刮奏,实际上是筝的加花变奏手法之一,顺着旋律的要求以及筝弦排列的特点,奏出一连串音。由于乐曲音符的95%左右都是用大指弹出来的,所以也多用于大指刮奏,一般只用下行,也有上下行都用的。
用在句首的刮奏:
(例1)
史兆元《汉宫秋月》
(曲谱)
(例2)
(曲谱)
用在句中的刮奏
(例3)
《夜静銮铃》
(曲谱)
(例4)
榆林筝曲《掐蒜台》
(曲谱)
用在乐曲中的上下行刮奏:渔舟唱晚
(曲谱)
  这段乐曲,其反复四遍,以描绘荡舟渔猎的紧张而愉快的生活。在手法上,前两遍大指只是下行刮奏,后两遍还要加上大指上行刮奏(连劈),这样就更深刻的表达了曲意。试记谱说明:
(曲谱)
  在传统乐曲中使用的装饰音的刮奏,大都有自己的规律,因为所用乐器弦音多少不同,演奏者各有自己的习惯,则刮奏的第一个音,山东筝曲的刮奏最高音一般是“?”,榆林筝曲一般是“?”,这也是十六、十四的弦制决定的;乐曲速度慢,刮奏就长些,速度快,刮奏就短些。
  刮奏相当于弓弦乐器上的“绰”、“注”,“绰”就是上行刮奏,“注”就是下行刮奏。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种正指刮奏,不是象上述数例那样板外刮奏,这种刮奏,实际上是旋律的构成部分,应予以重视和加强。
(例1)
《銮铃》
(曲谱)
(例2)
《姜女泪》
(曲谱)
  在现代创作筝曲中,乐句开头使用装饰性刮奏,可以加强力度,更好的揭示旋律的表现力。
(例1)
星海《黄水谣》
(曲谱)
  就是在双手弹奏的筝曲是,句首用装饰性刮奏更是常见:
(例2)
《红旗渠水到俺村》
(曲谱)
  散板中的装饰性刮奏
洞庭新歌
(曲谱)
三、琶
  琶音技巧,也是筝这个繁弦乐器和演奏手法所决定的一种独有技巧,要钢琴上是模仿竖琴的效果,现筝恰巧与竖琴相似,弦繁,手指直拨。由低到高,用极快的速度先后奏出和弦各音,就是琶音。琶音区别于刮奏,不是一个手指的连续弹弦,而是一指弹一弦;不是逐弦进行,而是跳弦(间或逐弦)弹奏。
  因为筝有时单手拨弹,有时双手拨弹,琶音也就有短长的区别。长琶音,就是双手弹奏八度以外(或单手换指弹)的和弦各音。因为筝的自然弦音是五声音阶,所以和弦只有大小调的主和弦。
1、短琶音。就是用一只手演奏八度以内的和弦各音,一般用在乐句末尾,以增强结束感和延长乐意。
  还有一种因筝的弹弦技巧形成的习惯性短琶音,即在大中两指弹奏的八度以内,间以食指成纯五(或小六)度,其效果要比单纯八度稍为丰富一些。
(例1)
(曲谱)
2、长琶音。就是八度以外的四个音以上的琶音,用换指法或双手或双手交替奏出,其效果与竖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