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笛循环换气新技法


    聆听长笛音乐会却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演奏者在处理音乐分句、分段、大连线和华彩长句时,经常出现缝隙间隔和不应有的休止,造成分割乐句,影响音乐形象,达不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平添几分粗糙。往往由于频繁换气造成技术动作变形,神经紧张失控。因此,气息短几乎是所有管乐器演奏的一大障碍。每当此时,专家们必然针对性地提出循环换气技法来。   
    其实,循环换气技法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古埃及和古希腊吹奏奥洛斯(aulos)的笛手,中国古代的唢呐、竹笛以及马来西亚早期Scrunai管的演奏者也都采用这种技法。在欧洲,从巴洛克时期以后,长笛受到亨德尔、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们的格外青睐,创作了数量众多的作品,都对呼吸与分句的要求特别严格。捷克长笛家安托宁·马赫(AntoninMach)在本世纪50年代末掌握了此项技法,能够一口气吹完巴赫的《阿列曼德舞曲》;70年代末澳大利亚长笛教师兹德尼克·布鲁德汉斯(ZdenekBruderhans)能够运用这种技法熟练地演奏《野蜂飞舞》和帕格尼尼的《无穷动》,他能把旋律中几千个音符全都不间断地吹奏下来。布鲁德汉斯认为循环换气技法的发展和有选择的应用“是大有前途的”。顾名思义,“有选择”就是勿滥用。 
    使用循环换气技法可以获得演奏所需要的大量气息,在具有焦点集中、声音好气息通的前提下,使用这种技法吹奏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长句可以做到吐连迅速、高低分明、交替明确地发音,使声音干净、集中、明亮、清晰,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颗粒性;吹奏速度较慢的非连音、断音长句可以获得厚实丰满而集中的声音;吹奏时值较短、连续几十小节的断音可以使短断音的发音既清晰分明,又具有内在连续性。同时,掌握这种技法对于促进辩证思维,克服生理、心理、物理等方面的紧张是很有好处的。       循环换气原理是双腔隔离转移理论在口腔、鼻腔进行气息隔离转移的应用。双腔隔离转移理论借鉴于物理学,它和潜水艇双舱隔离转移理论一脉相承,异曲同工。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两个或多个空间隔离转移实验,确立双舱隔离转移理论,并且结合水银汞柱加减压试验后应用于潜水艇制造,能够使潜水员在海底顺利出入而舱内却滴水不进。循环换气的理论根据就在于此。在吸气的瞬间,经过口腔、鼻腔的隔离转移,将一小部分气息转向口中维持演奏,并连接好下一次呼气,使口腔始终有气向外吹,进行不间断地演奏。不过口腔、鼻腔虽小,进行气息的隔离转移却要比进行潜水员的隔离转移复杂得多、困难得多。    
    长笛艺术所产生的无穷魅力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声音美。要获得美的声音,必须充分运用良好的发音手段。其中以气息与口型的配合为主,以运指为辅。在气息与口型相互配合时,气息则又起到至关重要的声音支撑和延时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气息是不可能发声的,气息获得要靠演奏者主动呼吸。我们说胸式、腹式和联合式呼吸法是长笛气息来源的主要方面,但不能片面地认为是唯一的方面,由于发声的多变性、呼吸动作的多变性,除使用以上三种呼吸法获得气息外,还需要调动口腔、鼻腔的空间和功能动作进行浅表交替和气息连接加以补充,循环换气技法就是这种补充气息的最好办法。浅表交替是指口腔、鼻腔之间进行隔离转移的瞬间交替;气息连接是指口中余气与吸入气息呼出口腔的瞬间连接。浅表交替和气息连接是双腔隔离转移理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准同步进行的两种运动形式。两者之间始终处在辩证统一之中,它们彼此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口通食管,由会厌控制口腔通道口;鼻通气管,由软腭控制鼻腔通道口。单就气息而言,呼吸形态有三种形式,我们任意做几次呼吸小实验便会立即准确地感受到。第一种形式是鼻腔出入,打开软腭,关闭会厌,气息由鼻腔自由呼吸;第二种形式是口腔出入,打开会厌,关闭软腭,气息改由口腔自由呼吸;第三种形式是同时出入,同时打开软腭与会厌,气息由口、鼻同时呼吸。不论使用哪一种形式,呼与吸都只能是先后进行和轮流交叉的两个反向动作,既不能同时进行,也不能只呼不吸或只吸不呼,而永远都是吸一口气吹几小节,再吸一口气吹几小节。人不能自身造气,要演奏就得先从空气中吸气,而且吸气多吹得长,吸气少吹得短,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作曲家总希望长笛演奏能够象小提琴拉长弓一样尽量吹得长,有时甚至三、五十小节没有一处停顿。演奏者只好设法在附点后面、小节线处,甚至不惜以牺牲一、两个音符为代价强行换气。小提琴尚且需要换弓,何况长笛乎?呼吸还有生存意义,演奏呼吸既要维系生命又要进行演奏,要想三、五十小节不换气、不停顿几乎是办不到的。而使用循环换气就能两利兼收,不但能够吸气供氧,而且能够保持长时间不停的演奏。    
    使用循环换气技法,能够使呼与吸的反向动作不论重复多少次,口中都有气向外吹。关键是如何进行气息的双腔隔离转移,换言之,就是如何进行浅表交替和气息连接。    
    要想学会循环换气技法,必须做到以下八点:1.必须先将口型发展好、固定好。2.必须学会在几分之一秒时间内吸气。3.必须学会“盗”气。4.必须学会口腔变更气流的方法和同步吸吹的方法。5.必须消除浅表交替和气息连接的痕迹。6.必须学会一种循环控制法(喉咽控制法、两腮控制法、联合控制法)。7.必须学会每循环一次就多吸一点气息。8.必须做到循环换气与运指互不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