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循环换气训练法


      循环换气是吹管乐器上的一项高难度技巧。它是指演奏者在吹奏的过程中,用鼻子迅速地吸气,而在鼻子吸气的同时,将口腔中保留的余气挤出,以达到演奏者吹出的气流在吸气时不中断的目的。因为这一技巧在演奏时可以使音不中断,并无限延长其时值,所以也有人称其为“特长音”在长笛、唢呐、双簧管、大管、萨克管等乐器上,均可以使用这一技巧。 
    中国传统的竹笛演奏技法,是没有循环换气的,本世纪60年代,笛子教育家、演奏家赵松庭借鉴唢呐上的循环换气技巧,将它运用到了竹笛上。从那以后,在一部分竹笛音乐作品中就出现了循环换气技巧。80年代后,随着民族器乐中的“现代派”作品大量出现,循环换气技巧被广泛地使用,并得到了发挥。现在,循环换气已经成了竹笛演奏中常用的技巧。但是,要掌握并在竹笛上熟练地运用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训练前的要求
    人的生理构造告诉我们:呼与吸是相互对立的,不能同时进行。但是,演奏家在进行循环换气时却可以在口腔气流不停止的情况下,用鼻子吸进空气。这是因为循环换气的过程,实际上是鼻腔、肺吸气,口腔挤气的过程。要想清楚地了解这一过程,我们首先要了解人的呼吸器官的结构以及它们在进行循环换气时所处的状态。人们吸气时,空气由鼻腔进入通过喉头到达气管,然后由气管送入到肺部,在肺部里完成空气交换,再通过气管、喉头、口腔排出体外。这种“呼与吸”的原理十分简单:人们的胸廓在吸气时发生扩张,带动了紧靠在胸腔壁上的肺,肺部的扩张,使肺部空气的压力小于大气压,大气被吸入肺里。与之相反的过程,就产生了呼气。循环换气的原理是在口腔挤气的同时吸气,“吸”是为主的,“呼”为辅。由此可知,进行循环换气有两个最基本的先提条件:1、从鼻腔至肺部的呼吸器官要保持畅通。2、胸腔肌肉在吸气时主动扩张,以保证肺部的最大容量。
    竹笛的循环换气不同于唢呐的循环换气,唢呐在换气时可以将腮部鼓起,扩大口腔内的空间,这样贮存的空气量较多,使鼻子有充足的吸气时间,而竹笛演奏时不能鼓腮。其次,唢呐是簧鸣乐器,演奏时嘴唇紧闭,气流全部进入乐器内。竹笛是气鸣乐器,它的气流和发音要嘴唇支撑,在演奏时要保持一定的口形(也是演奏者所说的“风门”),这样的一种口形给循环换气带来了困难。克服不能鼓腮,以及口形上的困难,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两点:1、在平时练习长音时主动将口腔后部及喉头打开,能贮存较多的空气给口腔“挤”,用民间艺人的话就是“含着一口气吹”。2、保持良好的“风门”及“嘴劲”。良好的“风门”可以使循环换气的训练中有固定的口形,良好的“嘴劲”可以在循环换气的训练中起到支撑嘴唇的作用,并且可以使嘴唇不易有疲劳感。
    以上对鼻、口腔、嘴唇、喉头、肺等器官的要求,是一个具有良好演奏习惯的竹笛演奏者所应具备及掌握的,也是进入循环换气练习的先决条件。
    初学者在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后,才可以开始循环换气训练的具体步骤。
训练时的步骤
    循环换气的具体训练,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在进行竹笛上的练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做一些准备练习。
    首先,可将循环换气的动作分解练习。1、保持吹奏时的口形,口腔打开,舌头先放在口腔的后部,然后舌头向前推,面部颊肌、下颌肌及舌骨肌同时收缩,将口腔中的空气挤出。注意这个动作的练习时,腹部处于自然状态。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使面部、口腔的肌肉互相配合,习惯这种运动。2、练习挤气与吸气的同时进行,在舌头向前推,肌肉收缩使空挤出的一瞬间,用鼻子快速地把空气吸入体内。此时应保持鼻腔到肺部的畅通,吸气量越多越好。
    在练习了上面的两个分解动作之后,就可以进入到吹塑料管的阶段了,这是一种民间的练习方法,即:用一根吸饮料的塑料吸管,一头含在嘴里,一头插在水里,根据分解动作中的要领,吹出气泡,并且使气泡大小均匀,连续不断。一般的练习者在做分解动作的练习时,可以将它完成得很好,而在练习吹气泡时,却很难保持气泡的连续不断。这时因为口腔的空气挤出之后,肺部的空气接上来还有一个时间差,要想缩短这个时间差,需要对口腔中软颚进行训练,使它在挤气后能迅速的将气管到口腔的通道打开,让口腔能在挤气后又迅速地充满空气。对软颚的训练是吹气泡连续不断的关键,也是循环换气练习中间的重点练习。
    当完成吹气泡的练习之后,就可以在竹笛上练习了。竹笛上的练习会使练习者发现:练习前准备练习在此时显得非常重要。要想使气流保持连续不断,鼻子与口腔就得不停地做“吸”与“挤”这两个动作,而口腔和鼻子在运动的同时,还要保持正确的口形,并且身体各部及面部的表情都要处于自然状态,不给人换气的感觉,这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做到。
    在刚开始上笛子练习时,可以采用单音练习,这样可以使练习者的思维集中在肌肉与气流的配合上。练习者还会发现:用大曲笛的中音区练习较为容易。这是因为,大曲笛的口径比较松弛,易于保持口形;中音区气流平缓,比较好发音。由此又可知,梆笛、以及中音笛的高音区在循环换气较难,不宜在开始时练习。
    在练习者掌握单音循环换气方法后,我们可以说,他已经初步掌握了循环换气的方法,但要真正在乐曲中表现得毫无破绽,还得注意它与手指的配合、换气的位置、气口的掩盖等具体运用问题。
训练后的运用
    循环换气是一种非正常的呼吸,所以当练习者刚开始运用它时,会出现诸多的问题,如:气口太明显,换气时音不准等。这需要我们在运用时采取一些技法去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也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好之后,我们才可以称得上真正掌握了这一门技巧。
    循环换气时气口很明显,这是因为口腔的气挤尽与肺部的气接上来时,演奏者很难将这两股气连接得圆滑。当气息的连接练习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可以在手指上想办法。如采用虚指颤音,可以掩盖气口给欣赏者以“特长音”的感觉,用虚指颤音的方法配合正确的腹式呼吸,还可以解决音准的问题。另外,在换气位置方面,我们如果采用在音头的位置换气,比在一个长音的中间位置换气要好得多。因为音头一般需要轻吐,在肺部的气息接上来的一刹那,气流速度很快,力度很强,正好起到了软吐的效果。所以一般采用音头的位置来换气。
    初学者喜欢在等到肺部气息用尽了之后再开始换气,这是错误的。在一般情况下,演奏者在肺部只有三分之一的气息量就应该开始换气,因为肺部气息过多的情况下换气会使进气量很小,达不到换气的效果,肺部气息如果过多,就会造成生理缺气,心里感觉憋得慌,从而使肌肉高度紧张,达不到换气的目的。循环换气的具体
    运用中还有很多技巧,需要练习者不断地摸索和发现,如果演奏者在运用时做到了“一气呵成,游刃有余”,那就表明他已经掌握了这一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