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琴马与小提琴的发声


     小提琴马流行到现在,其用料、基本形状和基本的雕刻花样已经确定,但是各位制作家各有其不同的细节。现在的琴马一般来说以Aubert Mirecourt 这个品牌和它的花型最受欢迎。最简单的办法是买一个这种马,按它的花型雕。事实上不少人是这么做。这个方法会使你得到一个花型美观的马,但是并不能保证你得到最好的音响结果。 
更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同一片马,用在一把琴上发音非常好,换到了另一把琴上,发音却不如初看起来雕得不如它的另一片马。 
这样就有必要从声学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琴马。 
首先是琴马的重量、厚度和其木料的弹性(杨氏模量)对发音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我想这是yinhao友和其他对此有兴趣的朋友们所熟知的,我不再来赘述。下面我只说一个问题:即琴马的谐振作用对小提琴的音质的影响。 
一把好的小提琴,应该是发音有“穿透力”。人们在听它时,近听很响亮,远听好象声音并不如你估计地那样衰减,发音还很响。或者说:它的发音很有“颗粒感”。这种有“穿透力”的音响效应是借助于人的一种听觉功能来完成的:即人对约3000HZ左右的声音感觉特别灵敏。只要小提琴的发音里面总是含有丰富的约3000HZ的谐波,那么这把琴一定会给人带来有穿透力的声音。 
这个3000HZ的谐波,来源当然是琴弦振动时的谐波,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琴马的谐振来加强的。而完成这一共振任务的,正是琴马的顶部这一部分的木料。也就是说,琴马中心的心型孔和两边的腰圆孔使琴马中部形成了“杈枝”形,这个杈枝就是琴马上、下部质量的分界点,而上部的质量和形状就决定了它是否能对3000HZ的谐波起良好的共振作用。 
一般来说,沉闷一点的琴要用薄、轻一点的马,反之噪响的琴要用重、厚一点的马。在调整马的质量和厚薄时要注意花型上部的木料的分量多少。简单地说,薄的马,上面要多留一点,以便它能符合3000HZ的谐振需要。 
有时也会遇到琴板拱度略高的琴,这时,琴箱本身就对3000HZ有足够的共振作用。那么这样的马,装上后会感到高音成分太多,略微有刺耳的倾向,也会需要你故意找一片上部木料谐振频率低的来配合它。 
总之,我愿意把这个关于琴马的理论公之于论坛上,让有兴趣了解它的人也可以琢磨琢磨。 
这个理论当然完全不是我的发明,是很多小提琴制作者和研究者都了解的。不过也有人对此持保留态度,这也是正常,毕竟小提琴的学问是研究不完的。 
我虽然主张琴马谐振的学说,但我不主张对琴马调音,因为它还有下部的木料重量,所以调音会混扰琴马的谐振点。只有多试,才会有正确的结论。一把上好的琴,一旦选好了马,不是万不得已,就不能对这片马多修了,尤其是上部的木料,不能更动,否则一定会使其音质变差。而修去中部“杈枝”处和下部的木料。会使琴的声音略响。当然这种修正也只能是微量的,一旦修正过头,琴马的刚性变了,音质也会变。 
我虽然不主张对琴马调音,但是主张对琴的其他部分的元件调音,甚至包括指板在内。